在我看來,魯班不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更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詞。而眾所周知,由于他擅長的專業涉獵太過廣泛,以至于技能手冊《魯班書》(尤其下冊)才會被歷朝歷代列為禁書。當然,也由此可見,他的成就其實遠不止如今被大家公認的土木建筑鼻祖、木匠鼻祖、戲班的祖師等。
摩旅經過青海海東市樂都區的時候,我在湍湍而流的湟水河畔遇見了一個跟這位千古奇匠有關的人文景點——魯班亭。遠遠看去,它就好像是在浪花拍打中巍然不動的畫舫,場景頗為壯觀,能帶給人無窮的遐想和遙思。
參考當地廣為流傳的典故,這座涼亭本該是魯班修建的:“很早以前,老鴉峽口窄小,水勢兇猛,水流不及,經常聚集在那里,給那里的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水患。有一日,魯班看到了峽口周圍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難,就問那里的人們:‘你們生活為啥這么困難?’百姓說:‘我們這里三年兩頭鬧水災,使河水經常猛漲,淹了我們的田地造成的。’魯班聽完后對大伙說:‘你們不用著急,由我來解決這個問題’。于是魯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東邊的山上劈出了一條又寬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來一大石柱釘在了河中心,在上邊修建了八卦亭,鎮住了河水,從此,老鴉峽口再也沒有發生過水災,人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當然,傳說故事里的情節有點魔幻,顯然是被無數口口相傳并不斷“加油添醋”,又或者民間說書人文化人修飾加工的結果。有趣的是,當地人還常把老鴉峽口北山上的“石缸”和“臀印”指認為魯班在此生活過的痕跡,將南山上的石人稱為守望他的“魯班妻”。最后又編排出《魯班爺趕山半途而廢,韓湘子打賭一舉成功》這樣具有章回小說特點的民間傳奇,不得不承認,老鴉峽一帶的老百姓里真是藏龍臥虎啊。
從當地官方的報道上看,這座魯班亭始建于北魏時期,因為其坐落于湟水河正中心的巨石柱上,故被稱為“中流砥柱”;后來在清道光年間進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記(已遺失),巨石柱上鐫刻“米顛拜否”四個大字,還隱約可辨,但何時何人作為,其實并無實據可考;而眼前的魯班亭實為1984年重建。
據了解,清代詩人陳曉晴曾詠此亭:“石礬矗矗鎮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濤歸一線,不讓河伯東西游”,數百年過去,如今念來卻仍然覺得十分貼切。
圖文原創: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關注和贊賞,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有正義感的網友讀者看見“盜版”向內容平臺舉報和投訴。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此魯班亭的具體地址是“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魯大復線湟水河”,地圖上一搜即得,不過其位置確實略顯隱蔽,對它感興趣的朋友在路過的時候可別錯過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