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在實習學校指導學生。華南師范大學供圖(資料圖片)
“原電池知識點如何教,學生才能聽得進、學得懂?”在廣東省汕尾市實習時,面對很多一線教師的困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譚宇凌亮出了“秘密武器”——該校化學學院教授錢揚義的“1+8學習套餐”教研成果。
“我用苯酚滴耳液設置真實情境,重構原電池知識點的教學流程,讓學生通過動畫和實驗直觀理解抽象原理。”譚宇凌通過系列專題講座分享教學設計等經驗,帶動汕尾很多化學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將“1+8學習套餐”用于教學。
近15年,華南師大直面教育碩士實踐學習形式化、碎片化等難題,創建了“螺旋雙習+灣區雙崗”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以“云研坊”“一人一課題”等創新方式,幫助很多欠發達地區學校解決教學問題,培育能扎根、會創新的高學歷師資,助推汕尾等紅色老區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
“云研坊”促教育碩士和實習學校能力雙強
在廣東,相比于珠三角地區,粵東西北等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校教研能力偏弱,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挑戰壓力重重。“由于需求旺盛,我校教育碩士覆蓋17個領域,年招生近1500人,規模在全國師范院校中靠前。同時,我校到粵東西北等欠發達地區實習的教育碩士數量多,實習地點分散,校內導師難以實時跟隨指導,實習學校受限于教研能力也難以提供高水平指導。”華南師大研究生院院長水玲玲說。
如何打破時空限制,同時提升教育碩士實踐能力及其實習學校教研水平?該校構建了“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實習學校教研科組”新架構,開展“云端遠程教研+科研”。在這一架構下,教育碩士成為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問題的“偵察兵”,“云研坊”則根據需求精準發力,面向中小學校開展常態化教研。
該校物理教學法教師許桂清發現,學生何偉康的實習課堂較為沉悶,便基于“云研坊”幫他查漏補缺。“你現在講的常見電路元器件,很多學生沒見過,缺乏學習興趣。你要從他們身邊的事物入手,強化課堂互動。”在許桂清的指導下,何偉康拆解電腦元件、制作實驗教具,并從汕尾市陸豐核電站引入知識點,讓實習課堂更吸睛。
根據國家“雙新”導向,該校不斷探索“云輔導”“云見習”“云改課”“云觀摩”等新形式,為粵東西北地區學校教研活動“診療開方”。在“云研坊”助推下,粵東西北地區很多學校與珠三角地區學校開展“同課異構”等聯合教研活動,并優化校本教研機制,設計以生為本的課堂,促進教學提質增效。
陸豐市玉燕中學就受益頗多。與很多欠發達地區學校類似,玉燕中學部分教師上課“以講為主”,教研活動數量不多、缺乏實效。在“云研坊”,華南師大學科教學法教師觀看分析教育碩士及玉燕中學教師的課堂錄像,評測抬頭率、課堂思考量等情況,并提出課堂改進建議。聽課、評課、磨課等實招,促進玉燕中學強化教研,使教師從教學生解答試題轉變為帶學生解決問題。
“輪崗制”實習為欠發達地區學校吹來“教育新風”
“我在陸豐市龍山中學實習時發現,很多學生怕‘讀后續寫’這類題目,讀不懂文本、寫不出內容,甚至在考試中放棄作答。”面對問題,華南師大教育碩士蔣曉品從自己在珠三角學校實習時整理的“教學問題百寶箱”中尋找“錦囊妙計”。
蔣曉品研究發現,學生怕的原因是難以厘清文本結構、詞匯量有限等。她教學生拆解文本結構、模仿原文改寫等妙招。龍山中學教師沈曉玲是蔣曉品的實習指導教師,徒弟從珠三角帶來的“教育新風”,也讓她學到很多教學新理念、好方法。
“粵東西北等欠發達地區學校的教學理念、方式相對傳統,如果先安排教育碩士到這些地方實習,不利于他們高起點發展。”水玲玲介紹,華南師大摸索出“珠三角—粵東西北”雙點輪轉、分階段實習的培養路徑,讓教育碩士在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學校“輪崗”。
為夯實實踐教學環節,該校將教育碩士學制由2年延長為3年,先安排他們在珠三角地區優質學校汲取先進辦學理念、優秀教學經驗,再赴粵東西北地區變“輸入式學習”為“輸出式成長”。
為了幫助教育碩士迅速發現欠發達地區學校的痛點、需求并精準出招,華南師大與多地教育部門合作,將實習學校信息匯編成冊,同時還為教育碩士量身定制了校情資料庫、優秀校長案例庫、教學改革資源包等“三件套”實踐工具,讓他們“知己知彼”,為他們“備足彈藥”。
在汕尾市海豐縣實習時,該校教育碩士洪秋嘩發現部分高一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學校配備的“三件套”實踐工具幫了大忙。她利用資源包里的豐富資源,開發“一課一曲”小游戲,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增。
“一生一課題”助實習學校從“育分”轉向“育人”
在華南師大附中汕尾學校實習時,華南師大教育碩士鐘子婷針對當地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有機反應機理這一問題,申報了校級專項課題。她借助自編量表評估學生的認知偏差類型,基于當地學情開發了“機理可視化微課”,并進行了可視化演示。
“用創新方法破解教學問題的教師,往往能培養出創新能力強的學生。”水玲玲表示,該校改革課程評價標準,通過過程性考核,重點考察教育碩士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該校注重“研習”實踐,引導教育碩士發現問題、反思不足,提升其創新破解教學問題的教研能力。
近年來,該校通過資金支持、項目扶持等方式,引導教育碩士將實習所發現的教學難題轉化為論文題目或專項課題,并鼓勵他們用教研成果反哺教學,把論文寫在中小學課堂上,把科研做在實習實踐中。僅在汕尾市實習的教育碩士,就已累計申報329個專項課題。這些課題緊貼地方學情,讓“研”與“教”互促共進。
譚宇凌實習時發現,化學鍵概念對很多學生來說是難點,因此她申請了“高中化學鍵概念結構教學研究——以汕尾地區為例”課題。通過調查走訪,她整理出學生在化學鍵學習中的常見偏差,收集和制作了化學鍵相關演示視頻。她基于課題開發的相關教學資源,成為當地教師的重要參考資料。
一人一課題、一校一實踐,華南師大引導奔赴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碩士踐行教育家精神,以“研”促“教”,以“教”促“變”。一批批教育碩士在實習中深切感受到欠發達地區學校對高學歷師資的急切需求,畢業后選擇留在當地,用以生為本的課堂、切中問題的課題,帶動更多當地教師從“育分”轉向“育人”。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9日 第05版
作者: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蔣穎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