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朱雯7月9日報道:今年盛夏,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機制卓越2211班的課堂延伸至企業的工廠車間。在上海新松機器人有限公司的精密的裝配線上、在上海上飛飛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部件測試區、在上海安奕極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設備前,28名學生以“準工程師”的身份,開啟了為期兩個月的沉浸式駐企實習。
本次駐企培養三大企業分屬機器人、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板塊,為實習生提供了多元化、高層次的實踐場景,也是是上海電機學院作為應用型高校改革試點的關鍵探索。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院長劉軍教授表示,在學院規劃中,這場人才培養改革需系統打通校企協同的“任督二脈”,從大一認知到高年級實戰,讓產業活水貫穿育人全程。
據了解,為實現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咬合,學院與企業共同構建了深度協同育人機制,組建了由企業骨干工程師與校內骨干教師構成的“雙導師”團隊,聯合開發了涵蓋零部件設計方案優化、航空制造工藝、三維模型數字化等核心技能的模塊化實訓項目,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零時差”匹配。
在這一機制下,企業導師聚焦實戰技能傳授,校內導師則負責觀察學生表現、收集企業反饋、協調解決難題,保障“車間課堂”的高質量運轉。
“我見證了同學們從‘紙上談兵’到‘上手能做’的蛻變。”作為校內導師的歐陽華兵老師欣喜于學生成長的速度。在設計環節,學生們已能跳出純理論框架,結合生產工藝調整方案細節,真切理解“設計圖紙必須適配制造能力”的核心邏輯;在測量環節,學生們對“微米級誤差影響飛行安全”有了具象認知;在裝配環節,從部件定位的基準校準到鉚接順序的流程把控,學生們逐步吃透了“每道工序都關聯整機性能”的行業準則。
“這些在真實生產場景中淬煉出的技術素養,讓學生不僅懂原理,更會解難題。”歐陽華兵說。
合作企業同樣對此模式高度認可。“我們非常歡迎同學們走進工廠車間!”上飛裝備總工程師郭洪杰表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優化帶教方法,助力院校教學資源升級。同時,也希望能夠借助學校平臺,推進加工工藝優化方面的研究和測試,實現企業和學校的雙贏。”
改革的“活水”不僅在高年級涌動,學院從大一階段,便從源頭打破學生對產業的陌生感,啟動認知實習改革。學院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集成電路及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領域,組織了403名大一新生分別前往18家企業,開展為期一周的認知實習,切身感受企業實際生產場景,技術發展路徑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這次認知實習像一扇窗,讓我初見航空制造與芯片產業的真實模樣。企業專家建議我們學好專業課(尤其高數)、參與科創鍛煉建模,讓我對未來的學習有了更清晰的規劃。”智能智2412的何川在認知實習結束后說道。
“不同產業不同企業的認知實習不是簡單的‘換地方’,而是重構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機械學院院長劉軍教授強調,這種“產業初體驗”并非走馬觀花,通過實地考察與自主研學,學生得以在專業學習初期觸摸產業脈搏,為后續學習注入清晰坐標與內生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