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真正“大哥”,從來都是俄羅斯。
當金正恩跨過裝甲專列的門檻,踏入俄羅斯遠東的廣袤土地時,這個答案已不言自明。
俄制導彈技術、能源輸血、聯合國安理會的堅定否決票——俄羅斯對朝鮮的支撐是戰略性的、體系化的,更是公開的。
反觀中朝關系,雖緊密卻恪守邊界,中國從未像俄羅斯那樣深度介入朝鮮的生存命脈。
當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從蘇聯母體脫離時,政治獨立并未斬斷與莫斯科的臍帶。
俄羅斯的軍事存在如同鐵網般籠罩這片土地:塔吉克斯坦的201軍事基地,駐守著俄軍第201摩步師;吉爾吉斯斯坦的坎特空軍基地,戰機時刻巡弋中亞天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賦予俄軍合法干預權,2022年哈薩克斯坦騷亂便是明證。
經濟命脈同樣被俄羅斯掌控:中亞勞工每年向俄匯款超150億美元(世界銀行數據);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壟斷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出口;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深度綁定哈、吉等國市場。
當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將中亞稱為“俄羅斯的勢力范圍”時,數據與事實已說明一切。
中國的外交基石是不結盟,沒有“小弟”,只有伙伴。這一原則自1982年寫入憲法后從未動搖。中國不尋求“附庸”,更不構建軍事集團。
巴基斯坦的案例尤為典型:中巴經濟走廊投資620億美元,建成公路1300公里、發電廠裝機容量5000兆瓦;巴軍裝備大量中國武器,如梟龍戰機、054AP護衛艦、VT-4坦克;但巴基斯坦同時是美國“非北約主要盟國”,接受美援超800億美元(1947年至今)。
沙特每年向巴提供60億美元貸款與石油援助、2023年巴基斯坦更以折扣價進口10萬噸俄羅斯原油,中國對此的態度?尊重。從未要求巴方在臺灣、新疆等議題上“站隊”,反而支持其多元外交。這種包容源于中國對國際關系的根本認知:國家間應是平等合作,而非主從依附。
但不結盟不等于孤立。
中國構建的伙伴關系網絡已覆蓋全球:在東南亞,東盟連續四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6.4萬億元);在中東,沙特對華石油出口占比超25%,華為參與沙特5G建設;在非洲,中非貿易額20年增長20倍,蒙內鐵路、亞吉鐵路重塑非洲交通版圖。
這些合作基于共同利益而非軍事脅迫。當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源于經濟吸引力”時,恰恰印證了中國模式的競爭力——不靠駐軍與干涉,而靠發展紅利贏得伙伴。
不結盟政策是中國的外交基因,更是現實選擇:規避陣營對抗風險,避免卷入類似俄烏沖突的代理人戰爭;最大化經濟靈活性,可同時與美歐、全球南方開展合作;塑造負責任形象,聯合國維和行動中,中國是派出兵力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當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戰》中警告“修昔底德陷阱”時,中國正用不結盟實踐證明:大國崛起未必伴隨沖突,共贏之路切實存在。
國際舞臺從非江湖幫派,中國深諳此道。
當某些國家仍在用“大哥小弟”的舊劇本演繹權力游戲時,中國已書寫新規則:以平等取代依附,以發展替代控制。不結盟不是孤立,而是更高維度的聯結——不靠槍炮捆綁他國,而用共同利益編織命運網絡。
這種智慧或許難被傳統霸權思維理解,但歷史終將證明: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冷戰式結盟,全球治理才能真正走出零和博弈的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