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于2021年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目前已有21所高等院校設立這一專業,另有多所高校在研究生專業中設立非遺方向。
近期,記者采訪多所高校相關負責人,了解非遺專業熱度,探尋高校如何更好培育文化傳承生力軍。
云南藝術學院的扎染工藝實驗室 受訪者供圖
“這個專業學什么?畢業能做什么?”北京聯合大學招生咨詢臺前,一位家長幫孩子咨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情況;云南藝術學院研究生招生辦公室里,收到錄取通知的學生正興奮地跟家人分享好消息:“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是我們的老師!”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2021年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歸屬藝術學門類下的藝術學理論類。目前,已有中央美術學院、河北美術學院等21所高等院校設立這一專業,另有多所高校在研究生專業中設立非遺方向。
近期,高考志愿填報完成,新一屆研究生名單確定,記者采訪多所高校相關負責人,了解非遺專業熱度,探尋高校如何更好培育文化傳承生力軍。
招生總數逐年遞增
“逐年遞增是肯定的。”河北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董小龍翻著近3年的招生數據,語氣篤定。
2021年,全國僅10所高校獲批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到2024年,開設此專業的院校已增至21所。整體而言,全國各地選擇非遺保護專業的學子總數正逐年上升。
不過,“非遺熱”與“認知冷”的現實反差仍比較鮮明。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陳勁松坦言:中學時期,大部分學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個人興趣與從業志向。多數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對非遺專業認知較少。“非遺專業既新且小眾,學生主動選擇的比例還不高。”陳勁松分析,研究生相對本科階段,對非遺的認知深入得多,目標更明確。“我們學校非遺方向的研究生中,有本科學習化學專業,研究生轉考非遺方向的,因為發現家鄉的植物染色太有魅力;還有的在國外學習設計專業后,回國繼續深造,接棒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陳勁松說。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教授賀云翱早在2003年就推動開設“文物與文化遺產”專科升本科專業,并面向全國招生。這一專業持續開設了10屆,最多一屆招收了近200人。很多學生后來進入非遺領域工作,其中不乏卓有成就者。“現在,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方向是非遺,每年報考的研究生比例相對固定。”賀云翱說。
“一校一策” 課堂連接行業
如何讓學生通過4年學習,既掌握非遺保護專業理論,又具備一定的保護與傳承實踐能力?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高校各有高招——依托自身優勢特色,結合行業需求進行動態調整。
河北美術學院的教室里,大三學生李正義正跟著曲陽石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打磨玉石。“學校還組織我們去曲陽石雕產業園區做田野調查和實習,在校期間就能了解產業和行業情況。”李正義已明確了就業目標。
作為全國首批開設非遺本科專業的高校,河北美術學院突出專業的應用型定位:非遺保護專業不只傳授理論,更注重“理論+技藝+產業”融合,與地方優勢產業深度結合。以河北石雕產業需求為例,董小龍介紹,依托曲陽石雕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產業鏈接北方90%的石材雕刻項目,河北美術學院的非遺專業相應增設石雕技法、工程對接等課程,提升學生對接行業需求的綜合素養。
云南藝術學院基于云南非遺傳統工藝實驗室,早在本校設立非遺專業前就已開展相關教學。“這些特色實驗室是云南獨有的,每學期學校都會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駐校1周至2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非遺技藝真正走進大學課堂。”陳勁松說。
云南藝術學院高度重視非遺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致力于拓展其廣度與深度。非遺專業本科生在一、二年級主要學習非遺政策法規、田野調查等基礎課程,為后續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三、四年級時可根據云南資源優勢、地方非遺特色以及個人興趣,選擇技藝類課程進行深入學習。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學生設計的扎染、彝族刺繡等創新服飾成功登上國際時裝周的舞臺,展現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能力。
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強調跨學科融合;北京聯合大學等高校注重培養非遺調查研究、保護管理、營銷策劃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廣西民族大學結合民族學側重民俗類非遺;山西傳媒學院則發揮傳媒特色,將“5G+超高清技術”用于非遺數字資源建設;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為學生搭建能參與古籍修復、珠寶設計等具體項目的平臺。
“培養畢業后可從事非遺相關鑒定、評估、研究、轉化、開發等實踐性、管理性工作的專門人才,是我們的目標。”多所高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青年的未來也是非遺的未來
高校開設非遺相關專業,讓青年看到,非遺不僅是老手藝,更是新機遇。作為新專業,非遺專業建設任重道遠。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各地文旅部門非遺崗位缺口較大,非遺相關企業、文創機構、研究單位也急需專業人才。非遺專業本科生還未離校,就已有多家單位來“搶人”,供不應求。
前景樂觀,挑戰仍在。董小龍分析,非遺保護專業涉及內容豐富、體系龐大、專業方向多元,這促使高校持續優化課程體系、教學大綱與師資配置,且普遍重視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度合作,將其作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支點。
陳勁松提到,非遺有十大門類,本科生在校4年不可能學完,先“廣”后“專”是一個方法。
賀云翱認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樣重要。“高校對社會需求的敏感性還不夠,創新力不足。一方面要提升相關教師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要特別重視對擔任特聘教師的非遺傳承人教學能力的培養。此外,課程必須打開邊界,將數字化、人工智能、非遺科學利用及文創設計納入教學,盡可能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他認為,非遺專業建設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看見方向,證明了只要是符合國家需求、人民需求的事業,就一定能走下去。
高校培養非遺專業學生,真正的價值在于為新時代培養視野開闊、認知全面、專業扎實的非遺傳承者,培養能夠在非遺及相關領域產出新品或引領傳播的更廣泛的傳承人群。當青年成為傳承主角,心中的文化之根得到更多陽光雨露的潤澤,個體選擇便會匯聚為更強的文化自信。
2025年7月9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當非遺專業成為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