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星巴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機。曾經代表著"第三空間"概念的咖啡帝國,如今卻頻頻祭出降價策略,甚至傳出有意"賣身"的消息。這家成立于1971年的咖啡連鎖巨頭,正站在商業理想與資本現實的十字路口,它的困境折射出整個消費時代的變遷軌跡。
星巴克的困境首先體現在價格體系的崩塌。近期在中國市場推出多項促銷活動,與往日高冷形象形成鮮明對比。這背后是客單價持續下滑的殘酷現實。價格策略的調整,本質上是對中產消費能力衰退的應激反應。當白領們開始精打細算,曾經象征身份認同的星巴克馬克杯,正在超市貨架上積灰。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品牌靈魂的迷失。創始人舒爾茨構建的"第三空間"哲學,將咖啡店塑造成家庭與辦公室之外的社交場所。但眼下99%的門店淪為外帶窗口,手機點單取代了咖啡師的眼神交流。
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為殘酷。近期傳出的收購傳聞,暴露出投資者對星巴克增長故事的懷疑。相關媒體報道稱,市場傳出高瓴資本、凱雷投資等多家機構參與星巴克中國反向管理層路演的消息,傳言其正尋求出售中國區業務。
星巴克的十字路口,實則是所有消費品牌的時代困境。當Z世代更看重性價比而非品牌光環,傳統咖啡零售模式必然面臨重構。未來星巴克將如何改變,來應對日趨嚴峻的行業環境,《電鰻財經》將持續保持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