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在《白鹿原》扉頁上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馬爾克斯說:“與其說馬貢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是某種精神狀態。”他們的小說似乎成了歷史,而有些歷史著作像小說。小說和歷史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
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本身就具有文學屬性,尤其是對上古時期的描述,很多都算是神話傳說,并不算真實的歷史。即便記述一些歷史人物,也仍然帶有先入為主的觀點,甚至有了司馬遷個人的揣測,本身就算一種文學作品,而不能算作純粹的史學作品。當時的歷史和小說很難區分,甚至小說帶有歷史的成分。歷史學家常常感慨:普通受眾從歷史小說與歷史題材的戲劇中得到的歷史知識不亞于專門的歷史讀物。后現代主義認為,歷史就著述層面而言是文學的一部分。歷史不能回避它的文學性,因為它無法回避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多寫作歷史的史官都在寫作前朝的歷史,而前朝的歷史是他們不知道的。他們只能根據現有的資料來推測前朝的歷史,來揣摩人物形象,甚至能夠還原當時人物形象的對話,怎么說都是一種小說的寫法。史官不可能見到前朝死去的歷史人物,只能通過史料來推測,通過個人化的思想來推測,進而寫出了前朝死去歷史人物的事跡,還要還原他們經歷的歷史事件,甚至還原他們的對話。這種還原本身就是一種虛構,尤其是史官的描寫,往往帶有當朝的主流意識形態痕跡,受到當朝權力系統的操控,不能放開了寫,要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當權者諱,最終避開了批判的鋒芒,當然寫出來的歷史就像小說,而不是純粹的歷史。
寫作歷史的史官一般都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來寫,敘事注重了歷史的真實特性,而所謂的真實是他們認為的真實,也就是他們要力求準確還原當時的歷史風貌,卻往往帶有虛構的成分。畢竟他們沒有見到當時的任何事,只是憑借史料來推測,憑借別人的說法來推測。對于一些事件中的細節部分,他們會進行個人化的描述,而這種描述就是小說虛構手法的體現。即便一些史官寫的歷史事件比較枯燥,以此制造歷史的所謂真實性,實際仍然帶有個人虛構的成分,也仍然精彩動人。不管是《三國志》中的故事,還是《資治通鑒》中的故事,都和《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類似,雖然記述的語言比較少,故事比較短,缺少一些細節,但仍然精彩動人。史書中的故事大多比較短小,或許是為了節省筆墨,也為了制造某種所謂的真實性,其實并不真實,也不客觀。恰恰是這種缺少細節的所謂歷史不可靠,甚至一些事件是道聽途說的,并沒有真實的史料做依據。倘若是個人口述化的歷史,就更不可靠了,除非很多人都在敘述同一件歷史事件,綜合起來看,還能約略看到一些歷史事件的真相。不然只是看一個人的敘述文字,就很容易被欺騙。口述歷史的作者很容易插頭去尾,很容易敘述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故意忽略對自己不好的一部分。如此的口述歷史基本上就是虛構小說了,而不是對歷史的客觀描述。
小說作家力求還原真實的歷史,但他們的著力點并不是還原真實,而是搞個人化的敘述,是一種虛構狀態下的歷史敘事,也可以稱為民間歷史。小說能夠迅速普及和小說語言淺顯易懂有關系,也和一些劇作家把小說改編成戲劇、電影、電視劇有關系。《三國演義》是對史書《三國志》的解構,里面充滿了很多細節。只是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就用了四個章節來敘述,而《三國志》只用了五個字,叫做“凡三往,乃見!”小說填充了史書記載的歷史事件的不足,似乎更具有強大的演繹能力,令讀者喜愛。讀者讀到的是作者虛構的故事,甚至是作者從民間采集上來的故事,屬于群體創作的結晶,當然會吸引人。但小說不能當成歷史,只能算是虛構的文本,而史書卻具有小說的虛構屬性,只是被歷朝歷代的權力系統認定為史書而已,具有了官方認定的意思,而性質上卻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歷史,很可能只是帝王將相的家史。一個考古發現,就可能推翻所有的歷史。歷史并不那么可靠,甚至很多人認為歷史是一個謎,永遠解不開。
歷史既分享著文學形式的世界,同時又是一種尋求獲得歷史真理的嚴格的智識實踐。史官們大多懂一些哲學,雖然并不一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但他們的哲學有著一定的陰陽觀念。似乎從道家哲學引申而來,總是認為歷史是循環的。李商隱認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似乎比歷史學家的論述更加精辟。蘇洵的《六國論》開篇就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雖然是一家之言,但比史官們的描述似乎更加深刻,見解獨到,令后人大開眼界。《三國演義》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著一種樸素的歷史興亡觀念。史官們對歷史有個人化的描述,就像作家們對歷史的描述一樣,都帶有個人情緒化的意思。歐陽修、蘇軾、李清照、朱熹、曹雪芹等人的著作很難說完全用了文學虛構的筆法,就像曹雪芹寫的那樣“假作真時真亦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切靠讀者的體悟。讀者能領悟多少,就看讀者的能力了。不管是史書還是小說,都算是讀者心靈的鏡子,不管是記載歡樂的事,還是記載悲傷的事,都算是一種記載,也算是一種個人化的描述,甚至是群體的描述,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歷史。
歷史的記載可以看成是一種小說,一種以所謂真實為背景的小說,當然貫穿了權力的意志。小說可以看成是個人化的歷史,是民間虛構的歷史,能夠體現群體社會心理,當然也不能等同于歷史。真實的歷史要靠每一個人去探索,去鑒定,去不斷地推翻與重建。不然歷史就會成為權力意志的表現,成為每一個人認為的個人化的東西,而沒有什么真相可言,也沒有探索,就更別提破舊立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