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黃山市黃山區三口中心學校校園的“愛心培植角”綠意蔥蘢,這片由孩子們親手照料的小天地生機盎然。然而,隨之而來的小蚊蟲也成了新困擾,這些小“麻煩”,卻讓“會生長”的思政課再添新芽,為孩子們上了一堂活用傳統智慧的實踐課。
看著自己當寶貝一樣照顧的綠苗上趴了許多蚊蟲,過了幾天,綠苗的葉子上還出現了許多蟲眼,幾名少先隊員心疼不已。他們自發行動起來:有的回家急切詢問:“奶奶,您以前怎么趕菜地里的蟲子?”有的翻書尋找答案。嘿,辦法找到了——用艾草!這田間、家門口地邊常見的“土寶貝”成了希望。他們在家人協助下,采摘、晾曬、縫制......一個個鼓囊囊、透著草藥香的香包做成了。孩子們踮起腳尖,將香包掛在培植角墻邊,帶著苦味的清香頓時彌漫開來。
“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驅蚊行動,更是教育回歸本真的生動詮釋。”校長葉福生感慨道,“孩子們用艾草香囊搭建起自然與人文的橋梁,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活’課堂,‘會生長’的好課!”他表示,學校將持續深耕“行走的思政課”,依托“愛心培植角”等平臺,捕捉校園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鼓勵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微風拂過,墻上的香囊輕輕晃著,艾草的味兒混著泥土氣,在培植角里飄散。這場小蚊子帶來的“煩心事兒”,被孩子們用傳統智慧和勤勞雙手巧妙化解。它讓我們更加明白:真正“會生長”的課堂,不在紙頁間,而在孩子們洞察問題的眼睛里,在親手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在對鄉土智慧日益深切的體悟里。期待這片沃土,繼續引領鄉村孩子,一季接一季,長出更多沾露帶香的“活”學問,讓這“會生長的思政課”四季常青,生機勃勃!
蘇愛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