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以來,氣象臺的高溫紅色預警與熱射病新聞持續刷屏,40℃+的"蒸籠天"里,連呼吸都像在吞火球。熱得粘人、熱得睡不著、熱得像被蒸著燉著。
就在這樣的極 端天氣下,國家疾控局聯合中國氣象局發布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世界衛生組織強調:高溫不僅導致中暑、熱射病等熱相關急癥,還會加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呼吸系統、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健康風險。這對于身體調節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而言,這樣的天氣不僅是煎熬,更暗藏致命風險。
高溫已不僅是天氣現象,更是一個需要系統應對的公共衛生問題。面對這樣的"烤"驗,除了做好物理防曬,通過飲食調理由內而外改善身體的耐熱能力同樣重要。傳統食療智慧中,就有針對不同暑熱癥狀的調理方案。
一、暑熱型:清熱生津,趕走燥熱
適合:大汗、口渴、面紅、易中暑的人群。
(1)綠豆百合蓮子湯
材料:綠豆50g、干百合20g、蓮子15g、冰糖適量。
做法:綠豆提前泡2小時,與蓮子、百合同煮至軟爛,加冰糖調味。
效果:清熱解毒,安神潤肺,適合午后解暑飲用。
(2)西洋參麥冬茶
材料:西洋參片5g、麥冬10g、五味子3g。
做法:沸水沖泡,代茶飲。
效果:補氣生津,緩解暑熱導致的疲勞、口干。
(3)冬瓜薏米老鴨湯
材料:冬瓜300g、薏米30g、老鴨半只、生姜3片。
做法:鴨肉焯水后與薏米、姜燉1小時,加冬瓜煮透。
效果:滋陰利水,適合長期戶外工作者。
二、濕熱型:健脾祛濕,告別黏膩
適合:頭重腳輕、口苦黏膩、大便不暢、皮膚油膩易長痘。
(1)赤小豆鯽魚湯
材料:赤小豆50g、鯽魚1條、陳皮5g、生姜3片。
做法:鯽魚煎至金黃,與赤小豆、陳皮同煮至豆爛。
效果:利水消腫,改善濕熱困重。
(2)五指毛桃茯苓排骨湯
材料:五指毛桃30g、茯苓20g、薏米30g、排骨300g。
做法:排骨焯水后與藥材同燉1.5小時。
效果:補氣祛濕,健脾養胃。
(3)荷葉薏米粥
材料:鮮荷葉1張(或干荷葉10g)、薏米30g、大米50g。
做法:荷葉墊鍋底,與薏米、大米同煮成粥。
效果:清暑化濕,適合早餐或晚餐食用。
夏季天氣炎熱,平時在家可以吃這么藥膳幫助清涼解暑。御君方,守護您的身體健康!芳華未來,助您擁抱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