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五河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創新探索“藥糧間作”復合種植新模式。通過在田間科學套種中藥材何首烏與經濟作物向日葵,成功實現了“一塊土地、兩種作物、雙份收益”,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綜合經濟效益,為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注入了新動能。
時值盛夏,走進五河縣頭鋪鎮馮劉村的農業種植基地,百畝向日葵競相開放,金黃色的花盤宛如一張張笑臉,在陽光下隨風搖曳,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金色的花海不僅是豐收的預告,也成了一道獨特的田園風景線,吸引著眾多游客與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聽說這里的向日葵開得特別好,就和同學過來拍照,果然名不虛傳,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游客葉瑞高興地說。攝影愛好者于江浦也表示,這片生機盎然的景象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絕佳素材。
然而,這片向日葵地下,還“藏”著真正的致富“法寶”——中藥材何首烏。種植戶劉空向記者揭示了其中的奧秘。他介紹,何首烏作為一種傳統的攀爬類中藥材,生長周期長達四年左右,前期投入大、見效慢,是許多農戶面臨的難題。而向日葵生長周期短、植株高大,與何首烏套種,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向日葵不僅能為喜陰的何首烏幼苗提供天然的遮陽棚,抑制雜草生長,更重要的是,向日葵收獲后,留下的秸稈可以直接作為何首烏攀爬的支架,僅此一項就能省去一大筆搭架子的費用,同時當年就能靠向日葵獲得一份收入,實現了以短養長。”劉空詳細解釋道。
“一地雙收”的模式不僅盤活了土地,更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在銷路方面,種植戶早已打通了“產銷鏈”。他們與多家知名中藥材收購商和食品加工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了農產品的銷路無憂。成熟的何首烏將被送往藥廠和保健品公司,而收獲的葵花籽則用于生產食用油,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談及未來的收益,劉空信心滿滿:“我們已經和亳州的藥材廠家簽訂了收購合同,到時候他們會直接來地里收貨。根據目前的生長態勢,何首烏畝產預計能達到3到4噸,按照每噸3萬到4萬元的市場價計算,效益十分可觀。”
目前,這種“何首烏+向日葵”的“藥糧間作”立體種植模式,正憑借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當地逐步推廣。它不僅為農民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致富路徑,也為其他地區探索高效農業、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五河樣板”,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描繪出了一幅產業興旺的“豐”景圖。(蚌埠融媒體記者 王立春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