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萍正在準備烤制石子饃
清晨五點,當大多數(shù)人還在酣睡時,新九州花園一號區(qū)小區(qū)街角的“臨洮石子饃店”里已飄出陣陣麥香。王東萍系著沾滿面粉的圍裙,正將揉好的面團搟成圓餅,丈夫則忙著給烤箱預(yù)熱。這個十多平方米的小店,藏著一對臨洮夫妻對傳統(tǒng)手藝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更藏著他們在蘭州扎根的夢想。
1 一場手藝的“遷徙”
王東萍夫婦的老家在臨洮縣一個小村莊,村里的老輩人幾乎都會做石子饃。“小時候看奶奶在土灶前忙活,爐膛里鋪著滾燙的鵝卵石,把面團放上去,蓋上蓋子,不一會兒就飄出香味。”她笑著說,手上的動作沒停,搟面杖在案板上敲出“咚咚”的節(jié)奏。幾年前,王東萍在縣城的饃饃店打工,跟著老師傅學做石子饃。“那會兒全靠火爐和石子,火候全憑經(jīng)驗。火大了饃會焦,火小了不熟,石子的溫度得剛好,才能烤出帶點焦香的硬殼。”她邊說邊拿起一塊剛烤好的饃,掰開來,內(nèi)部組織蓬松,帶著淡淡的堿香。
2018年,王東萍和丈夫來到蘭州。“一開始在工地上打零工,累得直不起腰,總想著能做點自己熟悉的事。”丈夫擦了擦烤箱上的油污,接過話頭,“有天路過菜市場,看到有人賣老家的饃,突然就想,咱們?yōu)樯恫话咽羽x帶到蘭州來?”
但真正開起店,夫妻倆卻犯了難。“蘭州城里哪有土灶和那么多鵝卵石?就算有,排煙也是個問題。”王東萍說,最初他們試著用燃氣灶加鐵板烤,可烤出來的饃總少點“老味道”。有次去廚具市場,丈夫盯著烤箱出了神:“要不試試用烤箱?”
這個想法起初遭到王東萍的反對。“老輩人都說石子饃離了石子和火爐就不正宗了。”她回憶道,夫妻倆為此吵了好幾架。直到有天,他們買了臺小烤箱在家試驗,把面團放在鋪了石子的烤盤里,設(shè)定好溫度和時間,“打開烤箱門的那一刻,香味跟老家的一模一樣!”丈夫拍著大腿笑,王東萍卻紅了眼眶:“原來手藝不是死的,換種方式也能活。”
如今,店里的烤箱取代了傳統(tǒng)火爐,但石子仍是從臨洮老家拉來的。“這石子是黃河邊的鵝卵石,燒過之后帶著獨特的礦物質(zhì)香,不能換。”王東萍指著墻角的蛇皮袋,里面裝著大小均勻的鵝卵石,“每次回老家,都要裝滿滿一袋帶回來,這是咱的‘傳家寶’。”
2 藏在面團里的誠意
每天凌晨5時,王東萍的鬧鐘準時響起。“得先把面發(fā)上,用的是純堿和老酵母,這是臨洮石子饃的‘魂’。”她掀開蓋在面盆上的濕布,面團已經(jīng)發(fā)得像棉花糖,用手指按下去,會慢慢回彈。“老酵母是從老家?guī)淼模看瘟粢粔K,加新面發(fā)酵,就像傳接力棒。”王東萍舀起一勺純堿,小心翼翼地撒在面團上,“堿放多了發(fā)苦,放少了發(fā)酸,得憑手感。”她邊揉面邊解釋,手掌與面團摩擦,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案板上的面粉被揉成一個個光滑的面團。
5時30分,第一批饃饃進了烤箱。丈夫盯著溫度計,嘴里念叨著:“上下火180℃,烤15分鐘,不能差一秒。”王東萍則在一旁準備餡料,有撒著蔥花的咸口,也有抹了玫瑰的甜口。“蘭州人口味雜,咱得多準備幾種。”她說著,把一塊玫瑰面團搟開,玫瑰粒裹滿了菜籽油在燈光下閃著光。
六點剛過,店門被推開,住在隔壁樓的張阿姨探進頭來:“小王,今天的甜饃烤好了沒?孫子就愛吃你家的。”“張阿姨早!馬上就好,您先坐著歇會兒。”王東萍笑著應(yīng)道,順手遞過一杯熱水。
張阿姨坐在門口的小馬扎上,看著王東萍忙碌:“你們這饃跟別處不一樣,有股子老面香。我老家也在臨洮,吃著就想起我媽做的味道。”王東萍停下手中的活,擦了擦汗:“阿姨,咱這酵母是老家?guī)淼模龇ǜ牧耍鬃記]變。”
3 回頭客的“味覺默契”
上午10時,店里已經(jīng)賣出了八十多個饃饃。王東萍的額頭上滲著汗珠,丈夫正在給一位顧客裝袋。“要五個咸的,孩子上學帶路上吃。”顧客是附近的居民,幾乎每天都來。“你們家的饃扛餓,學生們都說比面包好吃。”
王東萍笑著說:“咱這饃沒添加劑,面粉是臨洮拉來的冬小麥,磨出來的面有嚼勁。”她指著墻上的價目表,上面寫著“3元一個”,“都是街坊鄰居,咱不漲價。”
說起回頭客,夫妻倆有說不完的故事。有位住在九州很遠的老人,每周都坐公交來買饃。“上次他來晚了,饃賣完了,愣是等我們烤下一鍋,說給住院的老伴兒帶點家鄉(xiāng)味。”丈夫眼眶有點紅,“從那以后,我每天多烤二十個,就怕老顧客跑空。”
中午時分,店里稍微清閑些,王東萍才有空給老家打電話。“媽,娃今天上學沒哭吧?”電話那頭傳來婆婆的聲音:“沒哭,還說想你做的石子饃呢。”王東萍的聲音軟了下來:“等周末我回去,給娃烤一大袋。”
掛了電話,她沉默了片刻。“最虧欠的就是孩子,去年帶他來蘭州,他說‘媽媽的店好小’。”她抹了抹眼角,又拿起面團,“但咱得好好干,等攢夠錢,就把娃接來上學。”
4 小店藏著大生活
中午12時,最后一批饃饃出爐。王東萍和丈夫開始收拾店面,擦案板、洗烤盤,動作熟練得像跳雙人舞。“今天賣了120個,比昨天多了10個。”丈夫數(shù)著錢,臉上帶著笑意,“照這勢頭,年底就能換個大點的烤箱。”
夜幕降臨,烤箱依然在運轉(zhuǎn)。夫妻倆正在試驗新口味——加入玫瑰醬和核桃碎的甜味石子饃。“我們想開發(fā)更多適合年輕人的口味。”王東萍將調(diào)好的餡料包進面團,“但不管怎么創(chuàng)新,老酵母發(fā)酵和石子烤制的傳統(tǒng)工藝絕對不能丟。”
談及未來規(guī)劃,王東萍眼中閃爍著光芒:“我們打算注冊自己的品牌,把臨洮石子饃做成蘭州的特色伴手禮。還想把制作過程拍成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傳統(tǒng)手藝。”她拿起一個剛出爐的饃饃,“你嘗,這酥脆的口感,帶著麥香和酵母的清甜,就是我們想傳遞的味道。”
小店關(guān)門后,夫妻倆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燈拉長了他們的影子,空氣中還殘留著麥香。對于王東萍和丈夫來說,這麥香是鄉(xiāng)愁,是生計,更是他們在蘭州扎根的希望。明天凌晨五點,這縷麥香還會準時飄起,在新九州花園的街角,續(xù)寫著一對臨洮夫妻的奮斗故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