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俗話說,有情飲水飽,但在這酷暑的夏天,恐怕得加個前置定語 —— 有情飲‘冰水’飽。
差點以為世界是個巨大的太上老君煉丹爐,走在路上都覺得要被曬化了。
這時候一杯冰水下肚,無疑是最快、最具性價比的消暑招數。
萬萬沒想到,面對山姆的“冰塊”,錢包反倒變得拔涼拔涼的了。
1
山姆的冰塊最近沖上了熱搜。
準確說,是山姆賣的農夫山泉冰塊 ——
你沒看錯,那個被稱作“水茅”的農夫山泉,又想出了賺錢的新點子:把水凍成冰塊賣。
最近,農夫山泉在山姆上新了一款“純透食用冰”,2kg一袋,賣22塊8。
圖源:小紅書網友
買過的網友說,拎著挺結實,分量也足,可一算賬就不對勁了:
一袋冰的重量只相當于4瓶500ml的礦泉水,同樣多的水,凍成冰后算下來每瓶要 5塊7,身價差不多翻了三倍。
“這么貴的冰塊,總得有點特別之處吧?”
網友們急著找產品亮點,好說服自己沒當 “大冤種”。
仔細一看才發現,山姆和農夫山泉這波合作,確實有備而來。
山姆的產品詳情頁上寫得明明白白:“杭州千島湖水源;潔凈過濾消殺用水”。
圖片來源:山姆會員商店
工藝上更有說法,宣稱用24到32小時的超低速緩慢凍結工藝,就因為這特殊工藝,相比普通制冰,農夫山泉的冰塊融化速度能慢20%。
總結下來,核心賣點就仨:干凈、化得慢、方便。
光說不算,為了讓人信服,農夫山泉還做了張對比表,把自家冰塊和家庭自制冰比了個遍 ——
從冰凍時間、融化速度到氣泡、雜質,各項數據都是自家的純透食用冰完勝。
圖源:山姆會員商店
不僅如此,農夫山泉還悄悄 “夾帶私貨”:表面上推薦用這冰塊做專業品酒、微醺調飲、自制冷飲,實則順帶把自家幾款產品也拎出來刷存在感,拓展更多飲用場景。
賣點和適用場景講得頭頭是道,可讓人意外的是,農夫山泉這次在包裝設計上卻格外“摳門”。
眾所周知,農夫山泉常說“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它家瓶裝水的成本大頭在瓶身和瓶蓋。
但這款純透食用冰卻走極簡風,包裝簡陋得有點“放飛”。
圖源:山姆會員商店
看到這兒,大家大概也明白了:水不值錢,袋子成本忽略不計,最大的成本可能在能源、工藝和運輸上。
但不管誰看到2kg一袋的冰賣22.8元,第一反應多半是:這不會是割韭菜吧?
“自家冰箱制冰不香嗎?”
“直接買農夫山泉凍,能省一大半冰箱電費啊!”
“別忘了,這可是山姆賣的冰。”
不過很快,輿論風向就轉了。等理智壓過第一反應,不少網友開始為這冰塊“撐腰”:
“成本高不代表是天價,這價格還算合理。”
“自己試試制冰就知道差距了,再說其他便利店的冰也不便宜。”
“目標人群不一樣,有需要的自然會買。”
甚至有人覺得用礦泉水價格換算冰塊的算法太離譜:
“難道買面包還按面粉價算嗎?”
看得出來,大部分網友對山姆這款農夫山泉冰塊的觀感還不錯,不少人直說:
“被安利到了,想去試試”。
從一開始的質疑,到慢慢理解,再到被種草,這波突然沖上熱搜的操作,反倒成了免費廣告 ——
山姆和農夫山泉,這波屬實贏麻了。
2
山姆的“天價冰塊”之所以能在熱搜上吵翻了天,說到底還是撞上了新茶飲市場早就給消費者喂熟的 “低價預期”——
就像習慣了路邊攤三塊錢管飽的豆漿,突然瞥見星級酒店一杯豆漿賣三十,任誰都得愣一下。
要知道,去年這時候,蜜雪冰城那1塊錢的冰杯有多火,現在的網友記得就有多清楚。
雪王那會兒推出的冰杯,大杯才賣1塊錢,還貼心分了“正常冰”和“少冰”兩種,被網友笑稱“等于白嫖冰塊,連冰箱電費都省了”。
圖源:蜜雪冰城
結果上線第一天就把不少門店的冰柜搶空了 ——
大爺大媽拎著購物袋囤,年輕人抱著冰杯往家跑,那架勢像是要把一整個夏天的冰都鎖進自家冰箱。
可火過頭就容易“翻車”,雪王的冰塊供應鏈壓根扛不住這波瘋搶,不少門店當天就掛出“冰杯售罄”的牌子。
急得沒搶到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直嚷嚷,說被雪王“放鴿子”“戲耍感情”。
最后還是蜜雪冰城連夜發致歉聲明,賭咒發誓要“加足馬力造冰,讓大家隨時喝上冰爽的水”,這才把輿論火頭壓下去。
圖源:蜜雪冰城
而這波操作也讓茶飲圈看明白了:一塊錢的冰杯,看似賠本賺吆喝,實則是勾著人進店的“流量密碼”。
于是乎,整個新茶飲行業掀起了一場“冰杯內卷”。
今年古茗緊跟著推出500ml 的1元冰水,還能搭配2.5元的鮮活檸檬水,等于3塊5就能捧著冰飲遛彎;
圖源:古茗
書亦燒仙草更機靈,搞起“任意消費 + 1元換購冰杯”,逼著你順帶買杯奶茶;
圖源:書亦燒仙草
就連一些小眾品牌也跟風,把“免費加冰”“冰杯0.99元”的招牌掛得老高。
這些品牌打得一手好算盤:用幾毛錢成本的冰塊當“鉤子”,既能討好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又能悄咪咪提升門店客流,簡直是低成本引流的教科書。
也正因如此,當22塊8一袋的農夫山泉冰塊擺在山姆貨架上時,網友們才會條件反射般地皺起眉頭。
畢竟剛被1塊錢的冰杯“慣壞了”,突然面對翻了幾十倍的價格,任誰不得嘀咕一句:“這冰是艾莎公主親自給我凍嗎?”
3
夏天賣冰杯,正成一門越來越火的好生意。
冰杯能火起來,本質上是踩中了“即時自由”和“社交價值”的雙痛點。
除了最基本的降溫剛需,也與當下年輕人喜愛的diy飲品熱潮密不可分。
尼爾森IQ的調研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在便利店買冰杯的消費者里,69%都是為了自制飲料。
小紅書上搜“冰杯自制飲料”,七千多篇筆記里藏著各種腦洞:
從用冰杯復刻某茶的楊枝甘露,到混搭氣泡水和水果做特調,年輕人捧著自己調的飲品拍圖發圈,收獲的點贊和教程追問,比喝到嘴里的甜味更讓人滿足。
圖源:小紅書@熱愛生活的兔子
渠道商們自然不會錯過這波熱度,早就把冰杯升級成了“組合營銷引擎”。
美團小象超市推出的霸氣橙子冰茶套餐,直接把 NFC 橙汁、茉莉綠茶、冰杯和檸檬水打包,等于把“DIY 工作臺”送到家;
餓了么更懂年輕人的微醺需求,在“DIY特調專區”里擺上“酒 + 冰塊 +飲料”三件套,簡直是把“懶人調飲”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品牌方們更是玩出了花,把冰杯營銷的創意卷到新高度。
全家便利店今年夏天推出的MBTI 人格冰杯,瓶身印著“E 人駕到,冰塊自帶社交屬性”“I人勿 cue,獨飲冰杯更自在”,精準戳中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圖源:小紅書
7-Eleven 和羅森的小熊造型冰杯更絕,棕色小熊冰塊自帶咖啡焦糖香或可樂味,剛上架就被網友拍了一堆 “開箱測評”,連吃冰都變成了萌系體驗;
圖源:小紅書網友
盒馬則走“國風路線”,推出冷萃龍井茶搭配虎跑泉水風味的冰杯,喝的時候既能嘗到茶香,又能想起西湖的水,地域特色和口感雙雙拉滿。
從當年無人問津的孤立商品,到現在全網追捧的“場景消費 C 位”,冰杯早就不是簡單的“裝冰容器”了。
就像農夫山泉在山姆賣的純透食用冰,看似在賣冰,其實是給貨架上的咖啡、橙汁當“最佳拍檔”——
加幾塊冰進去,普通飲品瞬間變“特調”,這不就是在給消費者遞靈感、送樂趣嗎?
話說回來,22塊8一大袋的農夫山泉冰塊,你會為這份“冰爽創意”買單嗎?
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