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焦立坤 文/圖)當新一代網絡技術扎根祖國北疆,“塞上江南”正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近日,中國商報記者走訪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深入牧區、林場、戈壁灘,探訪一幅幅“數智興農”的生動圖景。
一個牧民的網絡新生活
從巴彥淖爾市驅車約三個小時,沿著陰山山脈,穿過沙漠戈壁,來到位于烏拉特后旗的“寶日汗圖”——一個靠近北疆邊境的“戈壁草原綠洲”。
見到67歲的牧民寶龍時,他正坐在寬敞明亮的家里看高清網絡電視。“變化大了!過去打電話要騎著摩托車跑到山坡上找信號,現在坐在家里手機信號就很好,牧民也搞起直播賣羊肉、奶制品,收入也增加了。”
牧民寶龍介紹自己的網絡新生活。
寶龍的蒙古包毗鄰寶日汗圖。這里與蒙古國接壤,背靠陰山,有著獨特的山地、沙漠、草原等自然資源,不僅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蘊藏著巨大的邊境旅游潛力。但是因為地處偏遠,網絡通信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2016年,寶龍在自家開設蒙餐館時,打電話需要跑到山坡上才有信號,網絡電視、手機支付更是遙不可及。沒有網絡的生活,讓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
轉機出現在2023年。在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巴彥淖爾分公司的努力下,一座座基站在烏拉特后旗建起,讓這片邊疆土地上的百姓生活“潮”了起來。
作為土生土長的烏拉特后旗人,寶龍深深地感受到網絡帶來的巨變。“現在網好了,年輕人也都回來了。家家戶戶裝上了攝像頭,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家里的情況。孩子們回來后也能上網課了。”
很多牧民搞起了直播。“以前賣東西挺費勁的,直播以后不一樣了,收入明顯增加。”寶龍感嘆道,“牧區現在和城里沒有多大差距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蒙古族大爺還玩起了短視頻,拍攝了許多記錄家鄉美景和生活的視頻,成為網絡上的“家鄉宣傳員”。
網絡信號的覆蓋,為當地牧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游客帶來了便利。隨著邊境游的火熱,“渡·陰山”自駕游出圈了,寶日汗圖作為該自駕游線路的重要營地之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
基站矗立在寶日汗圖附近的山坡上。
烏拉特后旗百年草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曉陽介紹,寶日汗圖在2016年之前建設無線直放站1個,信號時好時壞。2016年后,中國移動在這里建設了一個拉遠站,但覆蓋范圍小,無法滿足景區內的信號需求。2020年,WiFi信號拉到了這里。2024年,這里的第一個基站建成開通,覆蓋了景區和周邊牧民居住區域。
“變化十分顯著!移動網絡的開通對游客數量的增長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李曉陽表示,未來,寶日汗圖會借助網絡優勢開發更多的特色項目。
這些可喜變化的背后,是通信人的擔當。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巴彥淖爾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2025年,同事們歷盡千辛萬苦,在烏拉特后旗累計建設4G基站86個、5G基站21個,目前當地網絡信號已經從2023年的35%發展到70%,基本實現了“有人的地方就有信號”的初衷,極大扭轉了烏拉特后旗后山區域多年來無信號無保障的困境。
看不見的“網”護衛北疆“綠色長城”
高大的旱柳濃蔭蔽日,紫枝玫瑰在驕陽下招蜂引蝶……位于巴彥淖爾臨河區烏蘭圖克鎮的國營新華林場,綠意盎然,鳥聲啾啾,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風沙肆虐、鹽堿遍布的荒灘沙丘。
在三代林場人的不懈奮斗下,這片土地書寫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中濃墨重彩的“綠色傳奇”。然而,通信難題卻長期困擾著林場的發展。但隨著移動基站的開通,一切都有了改變,林場進入智慧化發展的新階段。
走進林場辦公區,一個九宮格電子屏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從屏幕上可以看到林場不同方位的實時動態。這是林場防火通信視頻監控系統的一部分。
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介紹,林場的防火監控瞭望塔上安裝了360°旋轉的高清攝像頭,可以通過防火監測預警平臺24小時實時監測。一旦發生火情,預警平臺會第一時間自動發出警報。防火通信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使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減輕了巡護人員的壓力,使林場的巡防工作實現了信息化管理。
塔工爬上基站檢測通信故障。
而這離不開移動網絡的默默支持。據了解,2023年6月,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巴彥淖爾分公司就林場信號弱覆蓋問題展開優化工作,經過嚴謹的分析與規劃,最終決定將直放站安裝在林場消防塔上,利用其高度優勢,擴大信號覆蓋范圍。2025年6月,隨著附近的5G基站建成開通,林場通信進入5G時代。
曾經信號微弱甚至全無的林場深處,如今手機信號滿格,護林員們在日常巡查時,能夠隨時通過手機與林場總部保持聯系,及時上報林區的情況。不僅如此,無線網絡的覆蓋也讓林場的職工們能夠便捷地與外界溝通,豐富了業余生活。
網絡優化人員在現場排查基站問題。
通信問題的解決,為林場的智慧化管理打開了新的局面。據了解,一系列先進的智慧管理技術將陸續在新華林場落地應用。
“5G+智慧水務”賦能河套灌區
“黃河百害、唯富河套”,說的就是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巴彥淖爾市,這里素有“塞上江南、塞外糧倉”的美譽。作為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如今,一場以科技為引擎的變革正在這里悄然發生,“5G+智慧水務”智能化改造項目正在為河套灌區裝上智慧“大腦”,開啟黃河治理與灌區發展的新篇章。
進入內蒙古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電子屏幕墻,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等工程運行情況、總干渠及五大灌域灌溉渠道的水位流量等實時畫面、數據在上面清晰可見。這些數據由2000余處監測點自動采集,每5分鐘更新一次。流經巴彥淖爾345公里的母親河,在這里以不停跳動的數字呈現出來。
內蒙古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
在河套灌區調度決策功能性沙盤上,記者看到,紅色亮點是覆蓋整個灌區的信息化通信專網,由約110座鐵塔或基站組成。
沙盤上的紅色亮點串起覆蓋整個灌區的信息化通信專網。
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信息處項目組工作人員曹立齊介紹,河套灌區是國內開展灌區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早的灌區之一。近年來,河套灌區在國內灌區管理單位中率先建成4G/5G專用無線移動網絡,并覆蓋全灌區,逐步建成并不斷完善采集系統,實現全天候遠程監控供排水工程運行狀況。
通過手機也能實時監測灌區相關情況。
據曹立齊介紹,在河套灌區水利信息化建設中,中國移動為水利專網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網絡通信,支撐數據采集、遠程監控和智能決策,為推動灌區從傳統人工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移動在全國水利系統樹立起了高新技術革新傳統運行模式的標桿。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巴彥淖爾分公司政企客戶部工業能源拓展部行業總監王飛介紹,公司率先在國內灌區管理單位中采用5G通信技術建成行業專網,由290處工作站組成的網絡,如同一張細密的大網,覆蓋全灌區7個管理局、71個灌排管理所站以及100余灌水管理段,為后續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1000余處涵蓋水位、流量、閘位、氣象、視頻等節點的在線采集系統也相繼建成,將總干渠、13條干渠、24條分干渠、總排干溝納入監測范圍,為灌區走向更智能的管理階段打牢根基。
曹立齊表示,希望移動公司能繼續擴大5G技術的應用范圍,在強化智能感知、建設端邊算力云等方面,深入挖掘5G技術的使用場景,與水利部門協力推動河套灌區不斷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
從傳統灌區向智慧灌區轉型,科技的力量為河套灌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