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歷小暑節氣和2025“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為契機,2025“崇明供銷送清涼”上海供銷市集二十四節氣消費文化季展銷活動在長寧區古北黃金城道步行街啟幕。作為2025年上海市供銷總社“24節氣·24場市集”的升級之作,本次市集以“吉市、吉事、吉食”為脈絡,融合農耕文化與供銷服務理念,打造集時令美食、非遺體驗、古樂雅集于一體的“上海供銷市集2.0版本”,為市民呈現一場跨越古今的節氣文化盛宴。
本次展銷活動共31個展位,匯聚了來自全國供銷系統的地道、特色、新鮮的節氣優質農產品,從山野的饋贈到江河的鮮美,以春夏秋冬24節氣為主題打造,可一站式品嘗“不時不食”的自然之味。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崇明區共帶來9家企業,新鮮是所有攤位的關鍵詞。大部分的蔬菜、瓜果、肉禽都是當天凌晨采摘,下午新鮮到貨,主打一個不隔夜。
瀛豬農莊的攤位在第一個,冰柜里的產品擺放得撲撲滿。“這里面就是一頭整豬。”農莊銷售負責人倪施亮指著冰箱里的產品告訴記者,這些豬是在崇明本地養殖,凌晨屠宰、分割、包裝,下午通過冷鏈車送到現場,因此每個部位都是極少量,而且價格還比市場價要低一些,“這是我們首次走出崇明到市區做供銷市集活動,希望更多推廣品牌。”
上海崇明金瓜種植專業合作聯社此次帶來了崇明地理標志黃金瓜,攤主介紹:“我們第一天帶了100份,兩個口味,5元一盒,很受歡迎。”黃金瓜旁邊,15元一袋的生玉米賣得極好:“今年我們試試水,只帶了150斤、80袋左右,明天要多帶一點。”她介紹,這些玉米都是中午在地頭采摘,去掉頭和根,下午2點裝車來的,還帶著露水。”
隔壁攤位的崇明好味道則帶來了4款本地當季水果,蘇翠一號8斤以上禮盒裝99元,夏黑葡萄3串99元,地產水蜜桃、黃桃均118元,都是當天采摘、包裝,下午2點出發趕5點的集市。
上海市供銷總社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市集是供銷系統服務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的一次創新實踐:“我們希望通過‘節氣+文化+服務’的模式,讓市民在煙火氣中讀懂農耕文明,也讓優質農產品借供銷渠道走向更廣闊市場。未來,供銷社將持續升級市集IP,打造更多兼具文化厚度與惠民溫度的城鄉共富載體。”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市集緊扣小暑節氣習俗,還推出三大主題體驗。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吉食·時令風物”主題中,“小暑食新”帶來了咖啡機器人;“小暑消暑”帶來清補涼、小龍蝦等夏季美食;老字號品牌:百花蜂蜜、鼎豐腐乳、好唯加等老字號品牌。
臨海市供銷社將蛋清羊尾、烏飯麻糍、泡蝦等經典傳統小吃,與大石葡萄、臨海楊梅等當季鮮果巧妙搭配,精心復刻出地道“臨海風味”。烏飯麻糍等產品都是第二次來到集市,因為現制現售還供不應求,不少消費者都是付完錢在現場等貨。“來不及,根本來不及做。”泡蝦攤主一刻不得閑,剛出鍋的泡蝦瞬間就空了。
與此前集市不同的是,升級版的集市還加入了文化演藝活動,鑄就“吉事·文化雅集”主題。特邀來自音樂學院的兩位民樂演奏者,以古箏的清澈空靈、二胡的悠揚婉轉,為市集的煙火氣注入一抹流動的詩意。飛花對詩也不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專利,現場挑戰節氣詩詞互動,還能贏取供銷特色禮品。
非遺手作也有24節氣?崇明區社帶來的崇明非遺土布,讓傳統技藝觸手可及。記者在現場看到“滿藝創”土布文創有很多創意,從本子到扇子,從小包到袋子,都是用崇明老布都是手工做的,冰箱貼也有24節氣的設置,非常應景。
此外,“吉市·供銷情懷”主題還特設“打卡區+服務臺”提供便民服務,延續“送米上車”的溫情理念,讓市民感受供銷社“根在鄉村,情系城鄉”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