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前后兩天,上海德禾翰通(成都)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們終于陸續知道,和他們共事半年多的“律所高級合伙人趙律師”,竟然是個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資格證、法考都沒通過的假律師,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10天后的6月25日,該律所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因趙某某涉嫌刑事犯罪,在發現有關情況后,已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已于2025年6月15日受理案件并展開調查。”
趙某某曾以上述律所律師、高級合伙人身份活動半年有余,而她更為大眾所熟知的是其擁有超14萬粉絲的賬號“西綠”,通過擺拍法庭記錄、偽造律師工作內容,和另一名律師張某某組成“律師情侶”,在互聯網上打造出“精英、專業”的網紅律師人設。
業內人士及受訪專家認為,這場假律師、真律所鬧劇暴露出的是律師行業畸形擴張與監管缺失亂象。近年來,“律師網紅化”的行業競爭與發展趨勢,更是加劇了從業者魚龍混雜的狀況。
━━━━━
“監管跟不上擴張”
7月1日,成都市天府新區政法委司法行政和法治處負責調查此事的工作人員回復記者稱,這一事件仍在調查中,“調查有一個期限,六十日內會進行回復,除了確認趙某某系假律師,其余內容均不便回應。”
一名成都律協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就如何處理此事,各方仍未形成統一意見。6月30日,就假冒律師或律所提供法律服務現象,成都律協官方賬號發表標題為“如何辨別真假律師、律所”的文章,疑似回應趙某某一事。
“律師是假的,但暴露出的行業問題卻是真的。”多名受訪者提到,該事件反映出律師行業盲目擴張與監管缺失的癥結:現有監管跟不上行業的盲目擴張。一名在西南地區某律師協會長期任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各地律協、司法局等部門對律師、律所的監管“太薄弱”,各方僅僅重視事后如何消除輿論影響,卻輕視了前端進入審核、中端過程監管以及事后及時懲戒,“一提律師人數擴張就是政績,一提監管就當甩手掌柜。”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王進喜的認同。他認為,我國司法行政部門對律師行業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其特點是管理人員畸少、管理手段少,過于老舊、亟須更新。”從監管現實來看,司法行政部門和律師協會缺乏對律師事務所和律師進行全面監管的人手和權力,而律師協會甚至本身沒有直接權力對假冒律師人員進行調查。
此外,對于律師網紅這一新興業態,各方的監管也遠遠不足。“如果各地律協能清查相關自媒體賬號,或者對應地進行長期監督管理,或許能發現更多諸如趙某某之流的假律師事件。”上述律師協會內部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
王進喜同樣指出,有關部門對律師行業的監管應當從被動處理轉向主動防范,司法行政部門和行業應當借此機會,開展一場行業自查自律活動。“同時,應當立法確立法律服務市場統一監管機制,確保對律師行業的必要保護。”
在行業內的監管以外,相關平臺對于涉律師內容的監管措施依然存在漏洞。2023年中央網信辦發布的《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提到,對從事包括司法在內領域信息內容生產的“自媒體”,網站平臺應當進行嚴格核驗。記者注意到,此類監管主要出現于修改名字內容包含“律師”的場景,平臺會要求賬號主提供生效的律師執業證。
這或許也正是趙某某未在其賬號中添加“律師”字樣的原因。事發前,趙某某多次在平臺發表自稱律師的言論及相關法庭記錄,平臺均未能及時檢測、核實,甚至在事發前幾日,趙某某還在社交平臺發文稱:“首先感謝平臺……我最近流量很好,被很多網友刷到。”
趙某某最后一次公開發言是6月23日,她在粉絲群中稱“這事太大了”,自己暫時不做律師業務,之后打算繼續做自媒體,“休息休息,大環境不好,去一個城市重新開始。”
6月28日,記者聯系上張某某,他稱自己“暫時聯系不上”趙某某,并表示無法回應任何問題。
德禾翰通(成都)內部知情人士透露,針對管理漏洞,律所已經進行了內部制度上的調整,“加強人員管理,落實制度規范,開展自查,同時全力配合警方調查。”
轉自新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