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大棚外的
特殊法庭
清晨的陽光透過塑料薄膜,灑在被告吳某家的蔬菜大棚里。與往常不同的是,一枚莊嚴的國徽被鄭重地放在簡易板房的正中央,一場特殊的庭審即將在這里開始。
探秘
糾紛的來龍去脈
這場庭審源于一起民間借貸糾紛。2023年9月,被告吳某因工地資金周轉困難陷入困境,先后向好友沈某借款10.7萬元,口頭約定了利息。
約定期限屆滿后,沈某多次向吳某催收債務,卻始終未能如愿。吳某的父親老吳在得知兒子所欠下的外債后主動介入,確認兒子欠付沈某的借款本金合計11.7萬元,并出具借條,正式加入債務。
當日,老吳償還了3萬元,但剩余的8.7萬元欠款本金及利息拖欠未還,無奈之下,沈某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
出發
大棚外的特殊法庭
案件進入審理階段后,宿豫法院立案庭承辦法官張葉凱發現被告吳某因腰部受傷行動不便,無法到庭應訴。
釋懷
國徽下的溫情調解
巡回審判當日,承辦法官、訴訟參與人按照約定到達指定地點。盡管現場環境簡陋,但庭審規范有序。庭審中,張葉凱認真核對借條、轉賬記錄等證據,耐心傾聽雙方訴求。
“你們認識這么多年,難道真要因為這筆錢斷了交情?”張葉凱抓住雙方曾是好友為切入點,從情理法多角度調解。
經過反復溝通,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剩余欠款分期償還,吳某的父親老吳作為債務加入人承擔連帶責任,如有逾期,沈某可就所有未清償款項申請強制執行。
“沒想到法官會因為我行動不便到我家里開庭,真是太感謝了!”調解協議簽完后,吳某撐起身子對張葉凱說道。這場特殊的庭審不僅解決了糾紛,也讓當事人感受到了司法的溫度。
國徽掛在哪里,哪里就是法庭。從審判法庭到鄉野田間,變換的是審判場所,不變的是司法為民的初心。
來源:宿豫法院
如果您喜歡我們推送的文章,請將"宿遷中院公眾號"加為星標,分享您喜歡的文章并點擊頁面下方的“在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