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頭圖 | AI生圖
猶豫了幾個月,我終于打電話注銷了浦發AE白(浦發美國運通白金卡)。
如果說這張卡是初代神卡應該沒有多少人反對,有很多人是因為這張卡才入了卡圈,我也是。
2017年左右,身邊有位大佬極力向我們推薦這張卡,理由是權益好到爆,無限次PP機場貴賓廳服務、3次免費接送機、積分兌換五星酒店和航空里程……
注:以上來自2017年浦發AE白權益頁
總之,高大上的服務都有,能很好滿足經濟上行期人們膨脹的消費欲,如果權益全用上,每年價值上萬(可想而知浦發花了多少血本)。
關鍵是浦發AE白申請和使用的門檻相對較低(和那些動不動年費過萬的高端卡比):首年免年費,次年在5倍積分等活動加持下,最多刷卡4萬就能免次年年費;雖然仍要看申請人財力,但相比實打實放50萬到招行賬戶上才能申請經典白,還是要容易很多。
尤其是還有不少“操作空間”,當時經介紹,一位浦發卡中心人員直接到公司集中辦卡,在填寫申請單后,每人被要求選擇一樣產品分期購買。在一堆花里胡哨的產品中,我選了美的空氣炸鍋,一個是價格相對便宜(3K+),一個是好歹有點用,在拿到浦發AE白后,自動生成12期分期賬單。
算下來,假設每月分期手續費率為1%,拿下浦發AE白的成本就是360元(不包括同樣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的差價)。大概是為了“跑馬圈地”,那時浦發AE白的申請下卡率也相對較高,而所有高大上的權益都需要刷卡金額達標,所以很多持卡人都是配合刷卡機來“薅羊毛”。
但金融不同于互聯網,很難大力出奇跡。浦發為了快速做大零售業務,從風控開始就放了水,導致圈來不少“羊毛黨”;當被“薅疼”后,又不斷修改或刪減權益,羊毛黨是走了,但優質客群也沒留下來。我在銷卡后還聯系了那位大佬,他早已注銷浦發AE白轉投別的高端卡懷抱。
簡言之,浦發AE白就像是現在流量機制下的一篇10w+爆款,除了贏來一次叫好,既不叫座,也很難持續。
而這張小卡片也顯現出浦發銀行過往經營的特點,大干快上又淺嘗輒止,轉型激進還得隴望蜀。
#01“曇花一現”的零售業務
浦發曾是“對公之王”,但因為風控問題(成都分行775億違規放貸大案)逐漸走上下坡路;急病亂投醫之下,看到招行等靠零售業務風生水起,便也開始發力零售業務,以信用卡為先鋒猛做規模,浦發AE白就是這時期的產物。
開始都是美好的,2018年浦發零售業務收入占比42.8%,成為最大收入來源;在其助推下,2020年浦發營收猛增至1963.84億,凈利高達583.25億,幾乎成了業績巔峰,但從那之后業績一路下滑。到2023年,浦發營收降幅達8.05%,歸母凈利降幅為28.28%,一舉回到十年前。
這里有大環境問題,有浦發自身經營問題,估計還有些別的考量。2023年9月,來自建設銀行的“對公老將”張為忠空降浦發出任董事長。通常新領導上任會盡量將問題出清,好為后面的增長留出空間。
2024年浦發的零售業務仍沒緩過來,營收為544.35億,同比下降14.40%,與2023年4.70%的降幅更為擴大,占總營收的比例也下滑至30%多。
浦發零售業務個人客戶(含信用卡)1.57億戶,和去年持平;個人存款余額1.55萬億,同比增長12.33%;管理的AUM個人金融資產余額3.88萬億,略有增長。
信用卡及透支余額上,2024年浦發為3702.23億,同比下降3.99%,在所有銀行中排在第13位;第一的是建行,信用卡透支余額達1.07萬億。
如發卡量、刷卡額等數據浦發已不再披露,只能參考過往數據。2023年浦發信用卡流通卡數為4837.61萬張,同比下降5.76%;在銀行中排名大致也是十名左右。
信用卡交易額上,浦發2021年為2.22萬億,總收入為380.79億;2022年是2.42萬億,同比增長9.11%,總收入437.33 億元,同比增長14.85%;2023年是拐點,交易額降至2.27萬億,同比下降6.13%,總收入為406.59億元,同比下降7.03%;去年全年數據浦發未公布,而上半年交易額僅9674.93億元。
對比來看,去年招行信用卡交易額為4.4萬億,收入為885.08億,浦發已經拍馬不及。
另一邊,浦發還要解決信用卡不良率攀升問題。2024年浦發信用卡不良率已達到2.45%,通常這個數字不能超過2%,否則利潤可能會被壞賬吞噬。
對浦發信用卡投訴也在增加,2024年浦發共受理消費投訴35.57萬件,其中信用卡業務投訴占比超3/4。
2024年,浦發零售貸款不良率從2023年末的1.42%增長了0.19個百分點至1.61%,除了信用卡不良率增長外,“消費貸款及其他”不良率為2.28%,略有下降,個人住房貸款和個人經營貸款也有下降。
浦發在加速甩包袱。最近浦發信用卡中心又以不到1折的價格轉讓約27億不良資產,去年全年處置不良資產1087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而浦發信用卡中心去年減員2.77%,僅次于總行。
可惜的是,浦發吃了零售的苦,就想轉頭“激活對公基因”,看上去并未繼續去完善客群積累和零售生態,和猴子掰玉米一樣。巧的是,浦發銀行“猴子行”的外號正來自其信用卡審批、提額等政策的變化無常。
某種意義上,浦發的經營方式從上自下,一以貫之。
#02“根基不穩”的對公業務
浦發從2023年就琢磨轉公,從人事組織調整可見一斑:23年9月建設銀行的“對公老將”張為忠空降出任董事長;24年7月又讓對公業務經驗豐富的副行長謝偉晉升為行長;到了今年,浦發的公司金融條線從原先的6個部門增擴到9個部門。
看起來,浦發這次是堅定不移地要把原來“對公之王”的基因激活。
2024年浦發年報中表現亮眼的也確實是對公業務。
去年浦發對公貸款總額(含票據貼現)達到3.5萬億,同比增長11.11%;對公貸款總額的總量占比也上升到65%;母公司對公存款余額達到3.54萬億;公司客戶數達到236.85萬戶,對公業務營業凈收入為610.81億,前一年為571.98億,增速為6.79%。
配合浦發整體經營數據來看,去年浦發銀行營收為1707.48億元,剔除出售上投摩根股權一次性因素影響后,同比上升0.92%;歸母凈利為452.57億元,同比大漲23.31%。
可見雖然對公貸出更多款,但營收沒能跟上,對整體的貢獻更小。這和對公業務特性有關,低風險低收益,業績很難好看。
而浦發的關鍵指標凈息差表現不佳,也對沖了擴表的效果。2024年浦發凈息差為1.42%,又下降10bps,已經是銀行“差生”。銀行相當于錢的批發商,拿貨成本和賣貨價格的中間差小,即便賣出同樣貨,賺得也比別家少。
在去年《浦發銀行,積重難返》一文中,妙投指出“真正讓浦發規模擴張慢的因素更可能是資產質量的掣肘”,也即怕同樣多的錢放出去,收回來的可能更少。
從年報看,浦發的資產質量貌似在提升,也即官方所說“風險成本耗用同比減少”,這讓其去年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減少了73.83億元,助力凈利增長(要注意,24年營收和凈利增長也是在23年低基數基礎上)。
可以佐證的是,浦發去年不良貸款余額同比減少10.44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0.12%至1.36%,均略有改善。但如果將不良貸款的“預備役”——關注類貸款、逾期貸款等也考慮在內,浦發銀行仍難言輕松。
去年末,浦發關注類貸款余額為1265.07億元,同比增長8.02%,占比也提升到2.34%,像招行、中興等該指標普遍為1點幾;逾期貸款為1108.96億元,比23年末增加近百億;重組貸款增長更迅猛,23年末還是8.64億,2024年末就已經漲到369.32億,雖然與口徑調整有關,但和同行比還是偏高。
對浦發來說,現在的對公業務和2017年零售業務一樣,看著別家靠公業務走得更穩,自己也想突圍,但也還只是在頂層做了重塑,怎樣落地,持續踏實走下去,還有不少挑戰。
另一邊,浦發對零售業務也并不想丟棄,謝偉曾說“必須把零售貸款盡快做上去,畢竟它風險成本占用較小,且收益也相對較高。”
兩邊都想要,兩邊都想好,只能看浦發接下來如何操作了。
其實浦發還有不少問題要解決,比如珠三角及海西地區業績“失守”。
2024年,浦發在珠三角及海西地區“降本增效”,減員比例高達4.46%,在各地區中減員比例最高;而這地區業績也同步轉虧,同樣轉虧的還有西部板塊。不過浦發暫未披露業績轉虧原因。
不過區域板塊上邊邊角角的虧損,都比不過浦發在核心能力——風控上的不足。前面提到的無論是導致對公業務失守的違規放貸大案,還是導致零售業務“失敗”的不良率攀升,都和浦發風控不足有極大關系。
2025年,浦發將“數智化”應用于風控上,但目前看起來用處不大。2024年浦發收到83張罰單,被罰2954.4萬;今年也遭多地處罰,累計金額已超300萬元。
浦發只能一邊跑步,一邊補鞋。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各位讀者,如果喜歡我們的原創內容,歡迎加入妙投行研交流群,與妙投研究員和眾多投資者進行深度投資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