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變革已然開啟。
7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與工信部聯合發布《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宣告了一場圍繞“精準度”的產業升級攻堅戰,在國家層面正式打響。
計量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設施。沒有準確的測量,就沒有可靠的質量控制;沒有精確的計量,就無法實現工藝的優化和創新。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計量扮演著“定海神針”的角色,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建立在科學、準確、可追溯的基礎之上。
《方案》意圖在未來五年內,為中國最尖端的產業,配上最精準的“眼睛”和最靈敏的“神經”。
究竟什么是新時代的計量?
簡單理解,它是現代工業的“感官”與“神經系統”。如果說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那么精準的計量,就是開采和提純這些“石油”必不可少的技術。
制造高端芯片,從10納米、7納米到3納米,這是一場以原子為單位的競賽。沒有納米級測量的精準標尺,沒有對薄膜厚度、刻蝕深度的絕對控制,“芯片自主”便無從談起。
發射運載火箭,“天問”探火,“嫦娥”奔月,背后是無數個參數的毫厘不差。火箭發動機的巨大推力,渦輪葉片的疲勞壽命,星載原子鐘的納秒級穩定,每一個數據的跳動,都劃定了成功與災難的邊界。
研發新藥,無論是mRNA疫苗的精準配比,還是靶向藥對癌細胞的定點清除,都建立在對分子、細胞量級的微觀世界進行精確洞察和測量的基礎之上。
然而,長期以來,“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三測”難題,如同一只無形的手,扼住了中國在多個尖端領域發展的咽喉。
這個看似技術性的問題,實質上構成了最關鍵、最底層的“卡脖子”環節。當我們無法精確測量一個過程,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它;無法理解它,就無法優化它;無法優化它,更遑論超越它。
這正是此次行動方案出臺最深層的背景:一場旨在擺脫技術依賴、實現產業自主、贏得未來競爭主動權的“破局之戰”。
方案的炮火,精準地對準了十大戰略性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集成電路、儀器儀表。
這十大領域,無一不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無一不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必須攻克的堡壘。
方案的核心思路,是要打通并融合“三條鏈”:溯源鏈、創新鏈與產業鏈。
“溯源鏈”,是精準的源頭。它意味著任何一次測量,都可以向上追溯到國家的最高計量基準。這是確保全國范圍內量值統一和準確的“定海神針”,是信任的根基。
“創新鏈”,是技術的核心。當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全新材料,就需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方法去測量它的獨特性質。政策要做的,就是資助這些高風險、高回報的前沿計量技術探索。
“產業鏈”,是應用的終點。一項在實驗室里誕生的先進測量技術,如果不能轉化為工廠里穩定可靠、用得起的儀器設備,就毫無價值。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讓創新成果走出象牙塔,在生產線上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這種對精準的極致追求,正催生并引爆一個巨大的“質量經濟”市場。
據《2025年中國計量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預測,到2025年,僅中國制造業計量市場的規模就將突破1500億元人民幣,并保持著超過10%的年復合增長率。
這1500億,還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放眼更大的“質量經濟”領域——即包含計量、測試、檢驗和認證的(TIC)行業,其市場規模在2025年預計將超過5000億元。在這個龐大產業的金字塔中,計量是最底層、技術含量最高的硬核基石
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首先源于產業內在的、不可逆轉的強大需求。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質量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生死線。
以當下最火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預計輕松突破千萬輛大關,市場滲透率超過50%。每一輛汽車背后,都隱藏著對計量的海量需求。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生產過程對精度要求極為苛刻:電極涂層的厚度均勻性要控制在微米級,細微的偏差會直接影響電池的容量和壽命;電池工作時的溫度分布需要被精確監控,以防范熱失控風險;充放電效率的精確標定,則直接關系到續航里程的真實性。這些環節共同構成了一個百億級的電池計量市場。
再看光伏產業。中國在該領域占據著全球絕對主導地位,從硅料、硅片到電池片和組件,全產業鏈的產能占比均遙遙領先。這種規模優勢,放大了對計量的需求。
光伏電池片的轉換效率,是其核心價值所在。效率每提升0.1%,都需要更高精度的光譜響應和功率測量設備來驗證和標定。在巨大的產能基數下,這0.1%的提升,就意味著每年數十億元的額外產出。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航空航天、高速鐵路等高端裝備領域。一臺國產大飛機C919,由數百萬個零部件組成,在生產和裝配環節,其精密配合依賴于三坐標測量機、激光跟蹤儀等先進設備提供的尺寸數據。任何一個微小的誤差,都可能在萬米高空被無限放大。
在內在需求的拉動之外,計量也正在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開辟出更廣闊的市場新疆界。
“數字計量”的浪潮率先興起。“計量+大數據”、“計量+AI”正從概念變為現實。其最高級的應用之一,是構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
例如,為一臺正在運行的航空發動機建立一個實時的數字模型。發動機上的無數傳感器,持續不斷地將溫度、壓力、振動等計量數據傳回地面,在虛擬世界中復刻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孿生體”。工程師可以通過分析這個孿生體,來預測真實發動機的剩余壽命、優化其運行參數,甚至模擬極端條件下的反應,極大提升了安全性和經濟性。
在更普遍的“智慧工廠”中,計量是自動化生產線的“眼睛”和“觸手”。從原料的自動稱量,到加工過程的在線尺寸檢測,再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成品視覺質檢,一個高度互聯的計量網絡,正成為驅動未來工廠運轉的底層操作系統。
“綠色計量”則開辟了另一片藍海,其核心是服務于國家的“雙碳”戰略。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首要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學、可信的碳排放測量、報告和核查(MRV)體系。這意味著要為電廠、鋼廠等重點排放源安裝高精度的在線監測設備,并建立覆蓋全國的校準和數據網絡。這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環保工程,更是構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信譽的基石,市場規模同樣在千億級別。
此外,對PM2.5濃度的實時監控、對水體中十億分之幾(ppb)級別的重金屬污染物的精確溯源、對土壤中農藥殘留的痕量檢測……每一次對環境更嚴格的法規要求,都在催生對更高端、更靈敏分析測試儀器的市場需求。
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明確的政策支持,也吸引了資本的敏銳目光。
過去被視為“冷門”、“硬核”的計量與儀器儀表行業,正成為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追逐的新熱點。那些在特定細分領域,如新型電池傳感器、三維掃描算法等方面掌握獨門絕技的“小巨人”企業,正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資金支持,加速著技術迭代和市場擴張的步伐。
然而,擘畫的藍圖再宏偉,也必須面對現實的挑戰。前路并非坦途,三大障礙橫亙在前。
首先是“人”的挑戰。高水平的計量科學人才,以及能將精密儀器用對、用好的頂尖工匠隊伍,存在著巨大的缺口。據統計,中國制造業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與德國、日本等傳統制造強國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一臺價值千萬的精密儀器,如果沒有能充分理解其原理并發揮其性能的人才,終究只是一堆昂貴的金屬。
其次是“器”的挑戰。這或許是當下最深的痛點。在眾多高端科學儀器、核心傳感器、精密元器件領域,我們仍嚴重依賴進口。從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到高新企業的中試線,再到三甲醫院的檢驗科,擺放的是德國、美國、日本的品牌,這已是常態。這種依賴不僅意味著高昂的采購和維護成本,更意味著在國際風云變幻之際,隨時可能面臨斷供、禁運的戰略風險。
最后是“標準”的挑戰。標準是全球通行的技術“語言”。在傳統領域,我們需要加速追趕并看齊國際先進標準;而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新興賽道,標準尚在形成之中,誰能率先定義標準,誰就能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我們必須從一個被動的“標準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積極的“標準制定者”。
面對重重挑戰,此次行動方案的出臺,既是一份直面問題的宣言書,也是一張切實可行的作戰圖。
方案創新性地采用了“揭榜掛帥”的項目攻關模式。這意味著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分配資金,而是由國家提出最棘手的技術難題,向全社會發布“英雄帖”,邀請最有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前來“揭榜”,以成果論英雄。
根據方案,每年將聚焦約10個對產業鏈影響巨大、需求最為迫切的重大項目進行集中突破,以此組建“國家隊”,將有限的資源和最頂尖的智慧,精準地投放到刀刃上,向最痛的痛點、最急的需求發起總攻。
從貿易戰到科技戰,大國博弈的表象之下,是產業鏈韌性的比拼,是核心技術的對抗。而這一切競爭的基石,都回歸到了對物理世界最底層的精準測量和控制能力之上。
在這場關乎國運的無聲競賽中,誰掌握了最精準的“標尺”,誰就掌握了通往未來的主動權。這份行動方案,承載的正是為“中國智造”重塑刻度、定義精度的國家雄心。
如需定制精準情報,
預判政經走勢與企業布局,
請聯系13699081667(微信)
? Copyright
雨前顧問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