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小姐姐在街頭發起了挑戰,叫做“當大爺大叔來寫高考作文”,在街頭找了一些農民工兄弟,在抽獎箱中隨機抽出一道歷年的高考作文,一些農民工兄弟參與了這次挑戰,因為小姐姐給了稿費,所以作文得以在視頻中公布出來。
800字的作文,給了1000元稿費,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稿費收入了。視頻中給出來的作文題目,分別是1957年高考全國卷《我的母親》、1977年山東卷《我的一天》等等,有空大家自己去看吧,我摘錄作文中的一兩句金句。
摘錄之一:我已經當了爸爸,也已經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摘錄之二: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總也斷不了。
就這些句子,我相信現在我們孩子們的作文技巧,用心也能寫出來,可是他們寫不出這么樸實的語言,他們會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來寫。寫《我的母親》這位大爺,他在作文里就寫了:“因為我是工友中唯一上過高中的,所以兩個女孩子就選擇了我。”
這里其實有兩個社會現象:一方面是我們的工地的工友們,其實很多年齡很大的人了,年輕人在哪里?第二方面,我們工地的工友們,很多都是學歷不高的。當然,這個問題不是這次要討論的主題,我想要討論的主題是:以前的語文教育,能教育出如此質樸、深層的感情表達,可是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能教出這樣質樸的文字么?
我沒有歧視這群工友的意思,因為就算是寫字樓上班的人,也很少去鍛煉寫作能力的,所以這群工友日常的表達,其實都是口語,而不是書面語的技巧,可是這群工友寫出來的內容,就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深情,沒有華麗的詞匯、沒有技巧的表達,開頭平淡樸實,感情非常自然的層層遞進。
如果我們現在的學生來寫這篇作文,成語是少不了的、借鑒、引用等等方式也是少不了的,書面語更是少不了的,多了技巧,少了感情的表達。甚至,我們很多時候在網上看到的文章、網文,都以腦洞、夸大取勝,而不是以質樸取勝。
大爺作文里有一句話特別令人有感觸:“那時候日子都緊巴,窮富都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熱乎,講情義,母親就是那最厚道的一個。”大爺這句話里面,其實充滿了對以前社會風氣的懷念,那段日子是我們被很多公知批評最沒有個人素質的一代,什么隨地吐痰之類的,可是那一代人是我們感情最為真摯的一代人。
如今,我們的個人素質上去了,可是我們的感情是否依然充沛?再繼續回到我們的教育主題,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學的時候我們有語文和數學,其實這是培養我們對世界輪廓的認知;中學的時候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我們探索世界本質的認知,比如物理的微觀、地理的宏觀,還有數學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的數學教育的從來不是你能解多少方程、解開多少數學難題,而是培養大家一個基本的邏輯觀念:前置條件、計算變量、替代計算等等,這些不是讓你背多少公式,也不是讓你學會解題,而是讓你擁有一個基于客觀的邏輯關系,你邏輯學的所有應用方式,你都能在我們初中、高中所學的數學里找到基本模型。
很簡單的例子,很多人用某人不讀書就暴富了,所以得出一個結論:讀書無用論。問題是,如果你是一個能用數學的邏輯思維來考慮問題的人,你很容易就得出結論:你的數據樣本有多少?一個孤例能不能代表整體?很多談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教育的人,本身就沒有理解數學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里面代表了什么。
那么語文呢?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表達能力,這里面分好幾種:你能不能聽懂別人的話、你能不能讓別人聽懂你的話,進階就是你能不能用文字,描繪出一幅你腦海中的畫面,并且讓人看到這幅畫面。
這位大爺的表達,其實就是畫了一個母親的形象,一個活生生的母親就站在我們面前。很多時候我們作文所謂的閱讀理解,其實就是我們這篇作文描繪了什么畫面。我外甥上初中了,老師給的作文題目是寫一篇日記,日記的主題是周末自己在家里干什么,他們一家人去了野炊,我外甥坐在自己房間,咬筆頭2個小時,就寫了一個時間地點。
因為老師教的,作文幾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等等都要表達出來。我問他,老師平時教了怎么寫作文么?他說教了,就是把平時遇到的事情,掰開了揉碎了,提煉出最深層次的東西,寫出來。
教的都對,可是總感覺哪里不對。所以,我問他平時讀什么書,他說老師給列了書單,四大名著、老舍、巴金等等名作家的書都在列。 你可以認為這是提前教育,可是很多深刻的文章,小孩子讀不懂,他只是讀了,可是他腦海里沒有畫面,沒有把這些大家的文字,轉化為一個個在腦海里出現畫,就是沒有讀懂,也沒有讀進去。
幾十歲的老高中生,能用質樸的語言畫出一幅畫,畫出一個在灶臺前忙碌、一臉慈愛看著孩子吃飯的母親形象,而我們不少孩子,連去郊游的畫面都寫不出來。這些年也看過不少初中、高中生的文章,也看過不少網文,要么語言平淡如白開水,要么夸張到無以復加,我也看過不少老人平常練筆寫的日記、散文,娓娓道來的語言張力十足。
或許是生活閱歷相關,可是總覺得我們的語文教育缺失了什么,我們似乎進入了一種公式化的語文培養階段,而不是講究感情、邏輯的培養階段。我想,根本原因是大爺那句話:“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可是大家都有情義。”而我們現代人,太多講究自我,失去了這份情義。
你可以說老一輩人沒有知識,可是你真的不能說他們沒有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