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輝煌的歷史畫卷中,上官婉兒無疑是最具爭議的女性之一。她既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權傾朝野的政治操盤手;既是武則天的心腹女官,又是中宗李顯的昭容;既被視為"巾幗宰相",又被史書詬病為"淫亂宮闈"。
這位從罪臣之女一步步攀上權力巔峰的傳奇女性,其人生軌跡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與令人唏噓的選擇。
上官婉兒的崛起之路
公元664年,大唐宮廷發生了一場震動朝野的政治風波。時任宰相的上官儀因替唐高宗起草廢后詔書,意圖扳倒武則天,反被武則天以"謀反"罪名處死。這場政治清洗中,上官家族幾乎被滅門,男丁盡誅,家產抄沒。襁褓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被沒入掖庭為奴,開始了她們在宮廷最底層的艱難生活。
掖庭歲月對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終身為奴的悲慘命運,但上官婉兒卻憑借驚人的才華與毅力改變了這一軌跡。在母親鄭氏的悉心教導下,她自幼飽讀詩書,展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據《舊唐書》記載,她"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
《新唐書》則稱她"天性韶警,善文章"1。十四歲那年,武則天聽聞掖庭中有此才女,親自召見考核。面對女皇的命題作文,上官婉兒"若素構"般一氣呵成,令武則天大為驚嘆,當即赦免了她的奴婢身份。
這一轉折點對上官婉兒而言意義非凡——她從階下囚一躍成為武則天的貼身秘書,掌管宮中詔命。史載"自通天以來,內掌詔命,掞麗可觀"、"自圣歷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參決"。
在武則天統治的二十七年里,上官婉兒逐漸成長為女皇最信任的政治助手,其影響力不亞于當朝宰相,故有"巾幗宰相"之稱。
耐人尋味的是,上官婉兒服務的正是殺害她祖父與父親的仇人武則天。這種"認賊作父"的行為常被后人詬病,但從生存策略角度看,這或許是她在殘酷宮廷中唯一可行的選擇。
作為罪臣之后,她若不依附最高權力者,隨時可能重蹈家族覆轍。上官婉兒的政治智慧恰恰體現在她能夠超越個人恩怨,在權力格局中找準自己的位置。
黥面之謎
在上官婉兒侍奉武則天的漫長歲月中,最富戲劇性的莫過于那場著名的"黥面"事件。新舊唐書均記載她曾"忤旨當誅",武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卻對具體原因語焉不詳。這一空白為后世野史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衍生出多個版本的解釋。
最香艷的說法來自唐代小說《控鶴監秘記》,稱上官婉兒與武則天寵愛的面首張昌宗有私情,被武則天發現后盛怒,取金刀刺其面額:"汝敢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求情才免于一死。
蔡東藩在《唐史演義》中沿用了這一說法,并補充細節稱婉兒因傷常在額間貼花鈿掩飾,竟引領了長安城的"梅花妝"風尚。
另一種解釋則更具政治色彩。段公路在《北戶錄》中記載,武則天常令上官婉兒藏于案下記錄君臣對話,一次婉兒偷窺宰相而被發現,招致武則天的嚴厲懲罰8。這種說法暗示婉兒可能觸及了政治機密或表現出過度干政的傾向,觸怒了女皇。
現代學者更傾向于認為,黥面事件反映了武則天與上官婉兒之間微妙的權力關系。作為女皇最得力的助手,婉兒權勢日盛,難免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武則天通過這一殘酷的懲戒,既保留了人才,又明確宣示了絕對權威——"你的生死榮辱,永遠握在我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官婉兒將這道傷痕轉化為時尚標志的"梅花妝",展現了她將屈辱轉化為力量的驚人適應力。
無論真實原因如何,黥面事件后上官婉兒并未失勢,反而繼續深得武則天信任,參與軍國大事決策。這種"懲罰但不廢棄"的模式,恰恰反映了武則天對這位才女矛盾的態度:既忌憚其影響力,又離不開她的才能。
上官婉兒的政治生存術
武則天退位后,上官婉兒展現了驚人的政治韌性,迅速轉向效忠新主中宗李顯,被冊封為昭容(九嬪第二等),繼續"專掌制誥",權傾朝野15。墓志銘顯示,她甚至曾自請降為婕妤為母服喪,后又復位昭容,這種靈活的身份調整體現了她對宮廷規則的嫻熟掌握。
中宗時期的上官婉兒達到了權力的巔峰。她不僅代皇帝批閱奏章,還積極參與政治決策,史載"其軍國謀猷,殺生大柄,多其決"。她推動擴大昭文館規模,廣召詞學之臣,主持品評天下詩文,儼然成為文壇領袖。
在政務上,她建議調整丁稅年齡減輕百姓負擔,提高婦女地位允許五品以上官員母妻使用鼓吹之樂,展現了不俗的政治見解。
然而,正史對上官婉兒這一時期的記載卻充滿負面評價。《舊唐書》指控她"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
《新唐書》進一步渲染她賣官鬻爵、結黨營私的形象。這些記載塑造了一個沉迷權力、道德淪喪的上官婉兒形象,但細究起來卻疑點重重。
關于武三思,兩人年齡相差近二十歲(武三思已近花甲),所謂"淫亂"更可能是政治聯盟。上官婉兒需要武氏集團的支持,武三思則借她在內廷的影響力。
至于崔湜,史料僅記載他"諂附"婉兒,被提拔為相更多是因為其才干(時人評"文與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而非不正當關系。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負面記載主要出自宋代編纂的《新唐書》,而唐代同時期的《景龍文館記》等文獻對婉兒評價頗高,稱贊她"幽求英俊,郁興辭藻,國有好文之士,朝無不學之臣"。這種差異可能反映了后世史官對女性參政的偏見,將政治才能污名化為"淫亂宮闈"。
上官婉兒真正的"罪過"或許在于她太過成功——一個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獲得如此大的權力,必然招致非議。她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的生存策略,被簡化為道德污點;她的政治智慧,被曲解為詭計多端。
上官婉兒的悲劇結局
公元710年,唐中宗突然駕崩(傳言被韋皇后毒殺),朝廷陷入權力真空。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合謀,起草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韋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輔政,試圖維持政治平衡。然而這一計劃被雄心勃勃的臨淄王李隆基打破。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率兵入宮誅殺韋后一黨。上官婉兒意識到危機,持燭率宮人迎接,展示她與太平公主共擬的遺詔以示忠誠,甚至通過大臣劉幽求求情。
但李隆基毫不留情:"此婢妖淫,瀆亂宮闈,怎可輕恕?今日不誅,后悔無及。"這位47歲的才女最終倒在了血泊中。
李隆基的決絕不難理解——上官婉兒先后侍奉武則天、中宗,深諳宮廷權術,又有太平公主為盟友,對年輕政變者構成巨大威脅。處死她與后來鏟除太平公主一樣,都是鞏固權力的必要手段。
墓志銘稱她"賢明神助",而政敵則強調她"淫亂宮闈",這種對立評價恰恰體現了歷史書寫中的權力話語。
2013年陜西出土的上官婉兒墓志,為這位傳奇女性增添了新的謎團。墓志記載她"年十三為才人",若屬實則意味著她可能先為唐高宗才人,后為中宗昭容,類似武則天侍奉父子兩帝的經歷。
這一記載不見于正史,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武則天為解除她官奴身份而給予的名義頭銜1。無論如何,墓志對婉兒的評價極高:"婕妤懿淑天資,賢明神助。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與正史中的負面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上官婉兒的悲劇在于,無論她多么才華橫溢、多么精于權術,最終仍無法逃脫作為政治犧牲品的命運。她侍奉過的君主——武則天被逼退位,中宗疑似被毒殺,而她自己也倒在政變者的刀下。在男性主導的權力游戲中,女性參與者即使用盡智慧,也難逃"禍水"的指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