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市面上關于漢娜·阿倫特的著述已相當多了,這本《漢娜·阿倫特的三次逃離》首次以圖像小說的形式來為其作傳,仍是一本以視覺媒介承載思考的絕妙著作。
作者肯·克里姆斯坦以阿倫特生命中的三次關鍵“逃離”為軸心:1933年逃離納粹德國、1940年脫險法國拘留營、與導師海德格爾及傳統哲學范式的思想決裂——勾勒出思想巨擘從流亡學者蛻變為獨立思想家的歷程。
《漢娜·阿倫特的三次逃離》,[美] 肯·克里姆斯坦 著繪,劉楠楠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的最令人驚喜之處在于作者卓越的圖像敘事。他用鉛筆、墨水、顏料等工具與充滿幽默、共情又略帶挑釁的文字,繪制阿倫特的思考軌跡、錯誤與頓悟,將極權主義、“平庸之惡”等艱深理論轉化為易懂又難忘的漫畫分鏡。全書以灰調為主,用一抹綠色突顯阿倫特的形象——她面容嚴肅、卷發蓬亂,指尖永遠夾著香煙。
圖像媒介更釋放出文字難以企及的敘事魔法??死锬匪固勾竽懘蚱茣r空:已故的本雅明以墻頂水漬的“幽靈”形態與阿倫特對話;與名導比利·懷爾德在咖啡館“邂逅”;打火機點燃香煙后,海德格爾出現在眼前,決裂時刻到來……這些超現實場景,是圖文結合獨有的敘事潛能。
作者更是著力還原“成為漢娜·阿倫特之前”的漢娜——一個在動蕩中掙扎求索的真實個體,呈現了這位身處黑暗時代的無國籍者帶著母親逃亡的困頓日常。用作者的話說,則是“我想展示她個人的、甚至日常的斗爭如何影響她的思想誕生、停滯、轉向、鈍化、偏折、加速與闡發”。同時這種刻畫冷靜而深刻。他客觀呈現阿倫特與海德格爾的禁忌之戀,并不回避情感沉溺,更凸顯她最終以獨立思想與之決裂的勇氣——在跨時空畫面中,成熟的阿倫特宣告以“新生性”對抗“向死而生”,以“多元人類”取代“單一之人”。
人物傳記從來不是關于傳主本身,他所處的時代與在他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都塑造了他的模樣。阿倫特成長的年代是許多思想藝術界知識分子“群星閃耀時”的20世紀,尤其是魏瑪黃金時代,與那些知識分子的交往對其思想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影響。作者以羅曼咖啡館為空間載體,通過簡筆肖像與生平腳注來集中呈現這一群星譜。此外,群像刻畫還存在于海德格爾在馬堡大學的課程上、阿倫特與紐約知識界精英們的交往等。其中,她與本雅明的交往占據了全書最長的篇幅。這些“同框”不僅豐滿了阿倫特的思想脈絡,更是圖像敘事潛能的絕佳示范。
總的來說,《漢娜·阿倫特的三次逃離》是一部門檻“精妙”的思想之書,或可作為入門阿倫特的有趣選擇,而這一切大約只需要120分鐘即可完成。并且,其圖像敘事的創新與深度,又為哲學與藝術研究者提供寶藏。作者完全證明了漫畫不僅能承載思想,更能創造關于視覺與智性交織的不思議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