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到7月11號了,農歷六月十七,是小暑入節的第五天,同時也是小暑第一候的最后一天。說明小暑節氣已經過去三分之一的時間了,小暑還剩下十天時間。小暑只是暑熱猶小的時候,那暑熱猶大的是什么呢?是大暑,因此,小暑之后就是大暑。
老話說得好,“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說明這段時間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人們的體感就像是正在上汽的蒸籠一樣吧。大暑就是暑熱達到極值的時候了。因此,每年到小大暑相連的時候,防暑降溫工作是要放在首位的。這個說法不僅包括人們要避暑降溫,就連莊稼農作物也要進行防暑降溫了。而農作物的防暑降溫方法就通過降雨或者澆水灌溉來了。一旦出現暑熱高溫干旱天氣,如果任憑干旱的話,莊稼在秋季的時候收成就會受到不利影響了。
同時,小暑是三伏天中初伏比較近的時候了。而中伏與大暑比較近了,老祖宗通過觀察大暑與中伏之間的關系來預測收成好壞的。
這里有句老話說“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災年”,我們要怎么理解呢?
大暑節氣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通常在陽歷7月21號到7月22號這兩天來入節的。這個時間非常固定的,總是在這兩個時間期間的。但是,中伏入伏的時間可就有很大變化了。
中伏進伏時間是夏至第四個庚日,因此,這個時間受兩個因素來決定。一個是夏至入節時間,第二個還要看庚日。夏至三庚這個日子每年是變化的,而中伏也就要變化了。有的年景大暑在中伏之后到來,有的年景大暑在中伏之前到來。也正因為大暑與中伏進伏時間前后的差別,才導致年景不一樣的。
老話“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災年”,說明的是大暑入節在中伏進伏之前到來。大暑在前,中伏在后。我們也知道,大暑是暑熱到達猶大 值的時候,而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熱的時候。有句老話“熱在三伏,最熱在中伏”,可以說中伏是三伏當中最熱的時候。
如果大暑在前到來,暑熱增加,而到了中伏的時候,在伏熱加持下,酷熱的天氣會增加。導致晴天多,高溫天氣持續,降雨少,而農作物面臨著的問題就是缺水。一旦出現缺水,莊稼干枯,到了收成的時候會減產或絕收了。
這也就是農民們擔心的就是后面必定出現災年。農民們面臨著這樣的災年,一年的勞苦算是白費了。
因此,碰到這樣的年景,即大暑在中伏前到來,農民們會在雨季下雨的時候對村子的水塘、水庫做好蓄水工作,這樣就可以解決后期晴天高溫的時候通過澆水灌溉了。
今年的大暑入節時間是在7月22號,而今年的三伏天入伏是在7月20號,而中伏入伏時間在7月30號,因此,今年是大暑中伏前的年景,預兆局地會是有高溫干旱帶來莊稼收成不好。因此,我們要提前做好防備。
當然,以上說法只是古人的總結,結論沒有科學依據,我們只能當作借鑒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