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在羿莎看來,“教育不是修剪枝葉,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生長姿態”。
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路81號,是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長沙市一中”)校址所在。古樸的校園里,樹木蔥郁,石刻靜默。它們見證了長沙市一中的百年校史,也是長沙市政協委員、長沙市一中校長羿莎的精神家園。
從青春時代在長沙市一中讀書,到大學畢業后回到學校工作;從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教師,到這所百年名校的掌舵人。
長沙市一中不僅僅承載著羿莎青澀的求學歲月,更有她奮斗的工作歷程,她對學校的深厚情感,也成為其為校發展全力以赴的動力源泉。
在這個6月,羿莎非常繁忙——畢業季緊接著招生季的部署安排,已完工的長沙市一中科學城校區即將開學前的各項事務,以及雙校區之間的工作統籌等等,羿莎分身乏術。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羿莎看來,教育是一場細水長流的守望。近日,羿莎在數個“師者之問”的自省間,與記者探討她深耕教育20余年的教育理念、實踐與思考。
長沙市一中圖書館。
為何而教?
讓每個學生對自己和未來充滿希望
如果要將羿莎的人生軌跡描繪出形狀,那一定是個圓,而長沙市一中就是圓心的那個點。羿莎笑著告訴記者,三言兩語,就可以概括自己的求學、工作生涯,而自己的履歷也很簡單。
但看似簡單的循環,卻蘊含著她深厚的教育情懷。
“我從小就想當老師。小學時的班主任伍老師溫柔又關愛學生,讓我特別喜歡。三年級寫《我的理想》這篇作文時,我就堅定地寫下了‘我要當一名老師’。”這顆教育的種子,在羿莎心里悄然生根,最終指引她一步步走向夢想的講臺。
在長沙市一中求學的日子,至今讓羿莎記憶猶新。那是20世紀80年代,每天第七節課結束后,她和同學們騎著自行車,在湘江邊迎著微風暢談理想;當她物理成績跟不上時,歐陽明媚老師主動為她補課,不求回報,只因為一份師者的責任;學校開設的勞動技術課,從種蘑菇到學做菜,讓每個學生愛上勞動……這些溫暖的片段,讓羿莎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溫度,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走上教育之路的決心。
1998年,剛從師大畢業的她回到母校任教,第一年就擔任了班主任,兼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第一次走上講臺,第一次當班主任,第一次接派位班,面臨了很多困難與挑戰,也偷偷地抹過眼淚”。
正是因為有挑戰,羿莎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不斷面對矛盾、處理矛盾的過程中,羿莎逐漸包容,并且會把學生當作朋友看待。她發現那些調皮的孩子也有其閃光點,更有他們渴望被人看見的地方。羿莎說,這些曾經調皮的學生,如今都已成為中年人,教師節他們經常會到學校來看望。
這些經歷讓羿莎明白:“教育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生產,而是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作為一名教師,要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盡量托舉每一個孩子。”
羿莎喜歡聽學生的想法、老師的建議。她認為教育要有人文關懷,要民主和尊重。2024年,她創新舉措,在學校舉行“校長有約”師生座談會,收集學生關于校園生活、學校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師生們的一致認可。如今,羿莎經常在校園里碰到學生給她提建議,“前幾天在校園里,就有孩子給我建議,要在食堂一樓添置微波爐、放抽紙盒,我們立馬安排,主打一個聽話。”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6期 《羿莎:師者之問》
好的教育?
保持定力,尊重生命的獨特性
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2024年11月,羿莎剛上任長沙市一中校長不久,耄耋之年的老校長馬清澤找到羿莎辦公室,送給她自己收藏已久的數份基礎教育學習資料匯編。
這讓羿莎尤為感動,在她看來,老校長給的這份沉甸甸的資料匯編代表著的是傳承。“老校長的教育理念非常超前,當年他在任期里曾提出要‘蘿卜地里長白菜’,我的理解就是要允許孩子們有不同的成長方向,不要揠苗助長,不要急功近利,保持自己教育的定力。”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卷’學生、‘卷’家長,但我們堅持自己的節奏。長沙市一中自由、包容、平等的校園文化,投射在教師與學生身上,是滿滿的松弛感與自信心。”羿莎倡導,在教育工作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她認為,在“雙減”背景下,平衡學業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并不矛盾,教育應該是堅持長期主義,“看基礎、看素質、看發展、看后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那么計較一時一事之得失,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同事的眼里,羿莎非常重視傳承一中的傳統,眼里全是校園里的人和事,最喜歡講述校園的一草一木。
就在長沙市一中高2025屆畢業典禮暨成人禮上,羿莎在致辭里說,希望孩子們再讀讀校園里的風景,“看看校園里的樹,活成自己的模樣;摸摸校園里的石,追求恒長的寄托;望望‘有所思’亭,扛起一中人的擔當。”
這份臨別寄語,羿莎經過了反復思量,期盼孩子們留下對校園的回憶,帶走校園回憶里的景致及其寓意,要牢記校史,以“小我”之磚瓦,融入民族復興的廣廈。
校園里的半畝方塘畔,有一棵歪脖子樹,羿莎很喜歡它,曾向同學們講過它的故事——這棵歪脖子樹因根基不穩瀕臨傾倒,但老校長沒有砍掉它,而是用一根木棍為它撐起生的希望。“這棵樹‘倔強’地借力支點,將危機化作生長的契機,最終成了池畔一道靈動的風景,枝干斜逸若飲鹿臨溪,自成畫意。”
羿莎主張以多樣性和包容性來看見“人”,培養“人”。她說:“教育不是修剪枝葉,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生長姿態。我們不會強行將歪脖子樹拗成筆直的模樣,更不會用統一的模板去雕刻孩子們,尊重生命的獨特性,致力于為學生找到成長的支點。讓孩子們的奇思妙想會被傾聽,興趣特長會被點亮,偶爾的‘離經叛道’也能被溫柔包容。”
教學如何實踐創新?
課堂的生命力在于人
就在去年,羿莎打破傳統德育邊界,在長沙市一中創新開發一堂“行走的思政課”,由政治、歷史、語文、音樂四個學科組的教師運用學校及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一堂行走的、有風景的、多學科融合的思政大課堂,在省內創造了教學范式轉型樣板,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作為從教學一線成長起來的管理者,羿莎對課堂教學實踐有著深刻的理解。“課堂的生命力在于人,首先在于老師優秀的專業功底、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其次是真實的師生互動。”羿莎堅持每學期聽課近50節,而且以“推門課”為主。“公開課像反復排練的演出,而推門課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教學狀態。”
在做好日常教學的同時,羿莎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多年前,她就曾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資質。“沒有心理健康,學業成績就是無源之水。學校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情感、精神,以及學生的幸福生活。”她每年都會為高三家長舉辦心理講座,幫助家長調整心態,避免給孩子施加過大壓力。
當下教育最大的阻力是什么?作為教育實踐者,羿莎對當前的教育生態有著深刻的憂慮。“最大的阻力是教育的功利化。當分數成為唯一標準,教育就背離了它的本質。”
作為長沙市政協委員,她正在準備提案,建議取消“高考成績屏蔽機制”。“這個旨在‘去狀元化’的政策,卻在網絡上掀起了‘隱形狂歡’,全省70萬考生,為什么只盯著前50名?這種宣傳導向是否合適值得我們思考。”她強調,要立德樹人,關注全體學生的成長,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當那首《鳳凰花開的路口》在校園里響起,羿莎面對即將離校遠走的學子,更多的是希冀:“愿他們以高考分數為槳,選擇適合自己的航道,有定力地堅持自己的熱愛,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的選擇。”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肖君臻
上一篇:淥江書院|看見·最美瀟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