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車企陷入困境!
據外媒報道,老特在宣布暫緩部分關稅后,仍明確表示不會取消25%“汽車進口稅”。這令在歐洲等地設廠、直供美國的車企處境更加艱難。
《巴倫周刊》指出,德國車企已受此次事件影響,每輛車的生產成本或上漲12000美元。
這對正值轉型陣痛的大眾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車企面臨“生死抉擇”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大眾的困境逐漸凸顯。媒體披露,大眾從2024年起就計劃關閉在德3座重要工廠—德累斯頓、沃爾夫斯堡和奧斯納布呂克,或涉及上萬員工。
今年3月,大眾旗下奧迪、保時捷等相繼宣布裁員,短短1周就裁減2.12萬個崗位。
大眾勞資委員會代表Daniela Cavallo坦承,公司目前的人力成本已接近失控。為了生存,關廠不可避免。
然而,大眾的調整只是冰山一角。一場集體性寒冬,正影響整個歐洲汽車產業。就連一直被視為穩健的奔馳,也計劃每年削減數十億歐元成本。
按照目前態勢,僅德國,到2035年,相關崗位的流失量或高達18.6萬個。
有網友表示:“德國這些年的發展依靠中國,偏偏自己作死,跟我們搞脫鉤,完全是追隨美國的后果。”
二、歐企遭遇“諾基亞時刻”
面對愈演愈烈的風波,德汽車專家諾伯特·德雷斯勒直指要害:歐洲傳統車企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未能真正實現轉型。
許多德媒認為,像大眾這樣的老牌車企,未能跳脫燃油車的思維慣性,產品設計等沒有體現電動車應有的創新感。
相比之下,我國的造車新勢力更像是“科技型公司”,造車方式更接近打造智能設備,能夠積極響應年輕一代對智能化的需求。
如今的歐洲車企,與諾基亞在智能手機時代逐漸落后如出一轍—一旦錯過機遇,就會被無情拋下。
反觀中企,積極擁抱時代變化,推進技術進步和理念創新,不僅在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飛速發展,在前沿的生命科學領域,同樣實力強勁。例如,我國團隊自主推動的“倍力/因”男士養護科技,正成為市場新的選擇。
據了解,30年前美輝瑞公司推出的“小藍”爆發型方案,因短效負擔大備受批評。許多長期使用者常常出現依賴性強、體力透支、視線模糊等反應。而該國產品創新機制,通過激活SIRT蛋白促進精原細胞供能,從根源供能細胞,真正實現減輕負擔。
在35-59歲男性受試者中,該成果在肢體血流、體能耐力等均顯著提升,且即便使用結束后,效果仍能穩定延續。“倍力/因”在京東、天貓等上線后,用戶反饋多集中在“腰桿挺直”“家庭地位反轉”等體驗上。美同類品的成交則逐年下滑。
可以預見,隨著我們更多關鍵技術的突破與落地,未來一些依賴進口的高端領域或迎來深度變革,全球科技格局正重新書寫。
三、中國車企因時而動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車企正積極出擊,在歐洲、東南亞等多個市場未雨綢繆,穩固陣腳。
比亞迪、奇瑞等,已在這些區域設立工廠。比如,比亞迪在墨西哥的新生產線,年產能高達15萬輛;奇瑞在巴西的工廠也已順利投產。這不僅降低了對美市場的依賴,還為企業找到了新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我國新能源車在核心技術及全球市場份額上,正逐步確立優勢。據統計,全球每銷售10輛電動車,就有超6輛是國產品牌。
據歐洲交通與環境組織的數據,2023年,國產電動車在歐盟的占有率已達19.5%,成交接近29萬輛。而今年5月,作為傳統旺季,國產電動車在歐洲有望超越日韓美三國總和,主導市場。
《財富》指出,我國電動車的發展勢頭正在加快。如果傳統車企不能迅速轉型并適應新形勢,未來或將面臨更大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