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就在最近,又有一批合資品牌,準確地講應該是海外大廠,發文宣布延緩電動化設置全面停止電動化回歸內燃機研發。其中包含前不久停更的道奇肌肉車,據說又回歸新一代研發了。按理說電動汽車難度應該比內燃機低很多,為什么海外品牌幾乎都是嘗試了一段時間紛紛放棄?是技術?還是觀念?合資品牌以后在中國市場該怎么發展?
A: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為什么國內的電動汽車發展得那么好?很大的原因就是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當政策支持到位,我們干成了許多外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許多技術都在政策的支持下實現了“超英趕美”。電動汽車也是一樣。我國的燃油車和海外差距太大,新能源汽車算是一種“另辟蹊徑”的方式。當全產業鏈都支持新能源汽車時,我們的新能源車發展就比海外品牌快了很多。
反之,海外品牌,無論歐系、美系、日系、韓系,它們的發動機、變速箱技術已經足夠支持自身立足。所以,海外品牌并不急于嘗試能源類型轉型,這是對自己技術的自信。而且這一份自信,不僅僅來自企業,還有當地的整一套汽車產業鏈,以及當地的政策。所以,可以說,人家根本就沒想著好好弄新能源車。因此,可以說,海外品牌既是對電動化技術的不上心,也確實沒必要。
那以后,海外品牌在國內的合資公司怎么發展?其實已經有車企給出了不同的思路。要么,像BMW的電動化系列i,亦或是大眾的ID,由母公司研發的新能源系列;要么,像馬自達EZ-6、日產N7、示界06那樣,大量借助中方的新能源技術開發“換標車”。
無論如何,海外品牌在新能源車的節奏上應該是完全被自主品牌落下了。從整體的銷量榜來看,合資品牌的主戰場還是燃油車。一方面,合資品牌的燃油車技術都各有所長,相比同質化嚴重的新能源車,燃油車可顯得有意思多了;另一方面,燃油車技術成熟,環境適應能力強,也深得許多人的喜愛。所以,以后的中國汽車市場,基本就是新能源選自主、燃油車選合資的大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