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軍部隊中,土木系可以說是老蔣嫡系中的嫡系,部隊人數一度高達50萬人,遠超何應欽的何系、胡宗南的黃埔系、湯恩伯的湯系,是國軍中部隊人數最多的派系,胡宗南雖然頂著天子第一門生的稱號,但實際上陳誠的土木系才是老蔣的真正嫡系。
土木系將領名單
土木系走出了很多善戰的將領,比如:陳誠、羅卓英、黃維、胡鏈、邱行湘、楊伯濤等,在抗日戰爭中打出不錯的戰績。可能大家會說黃維還會打仗?其實黃維打仗是可以的,尤其羅店一戰,與日軍死戰不退,打出了抗日將軍的精神,不過在陳賡大將面前,他就完全不是對手了,在指揮水平上跟陳賡還是有所差距的
最開始的土木系三巨頭
那土木系到底由哪些部隊組成呢?
土木系的核心部隊共有十個軍,其中最核心的第18軍,這是陳誠的起家部隊,也是國軍王牌,其它9個軍分別是:胡鏈的十八軍、闕漢騫的第54軍、宋瑞珂的第66軍、柳際明的75軍、方靖的79軍、朱鼎卿的第86軍、羅廣文的第87軍、牟廷芳的94軍、梁漢明的第99軍、沈發藻的暫編第2軍,這九個軍可以說都是老蔣的嫡系部隊。
第十八軍中最善戰的將領胡鏈
土木系的十個軍都是陳誠一手組建而來,對陳誠絕對言聽計從,在派系復雜的國民黨中,算是比較團結的派系,而老蔣能夠放任陳誠的土木系擴張,一方面是為了制衡何應欽的何系(在土木系之前,何應欽的何系在國軍中一家獨大),另一方面是老蔣對陳誠的絕對信任。另外,在土木系中,尤以胡鏈的第18軍、闕漢騫的第54軍、宋瑞珂的第66軍最為強大.
胡鏈的第18軍成立于1928年,由曹萬順的第17軍改編而來,最開始被改編為第11師,陳誠擔任副師長,不過在老蔣的授意下,陳誠大量安插黃埔生,逼走師長曹萬順,很快便徹底掌控第11師,真正成為老蔣的嫡系。
在中原大戰中,第11師打響了了中原大戰第一槍,在馬牧集戰役中首戰告捷,打的閻錫山的晉軍潰不成軍,隨后在曲阜戰役中扭轉危局,一舉消滅閻錫山的主力,最后在鄭州戰役中擊敗馮玉祥的西北軍,取得了中原大戰的最終勝利,第11師在中原大戰的的表現得到了老蔣當眾表揚,因功被破格提升為第18軍,至此陳誠的核心班底徹底成型。
土木系的核心——陳誠
闕漢騫的第54軍成立于1937年,是以第18軍第14師為基礎組建而來,第54軍是第二次遠征軍的主力,在入緬之前,就已全部列裝美式裝備,在騰沖攻堅戰中,第54軍以坑道爆破和逐屋爭奪的方式,全殲日軍主力,收復滇西重鎮。而第53軍最出名的應該是塔山阻擊戰,不過打得卻是敗仗,自信滿滿的闕漢騫放言一天打下塔山,結果被瘋狂打臉,不僅沒有打下塔山,還被四縱打得損兵折將,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敗退葫蘆島
闕漢騫在塔山戰役后被蔣介石大罵,甚至要槍斃,但隨后就被派到了淮海戰場
宋瑞珂的第66軍成立于1942年,是由18軍的199師發展而來,成立不久的66軍就參加了常德會戰,在常德會戰中,配合友軍軍重創日軍第11軍,殲滅日軍1.2萬人,可謂小試牛刀,1944年參加了豫湘桂會戰,在宋瑞珂的帶領下,堅守西寧門戶梧州數月之久,是豫湘桂會戰中為數不多的亮眼戰績。在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魯西南戰役中,全殲宋瑞珂的第66軍,宋瑞珂被我軍俘虜。
宋瑞珂在1960被我黨特赦
剩余的六個軍的組建過程也都與18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都以第18軍馬首是瞻,那陳誠土木系的實力如何呢?
國民黨內部有中央軍和雜牌軍之分,中央軍無論在戰斗力方面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完全碾壓雜牌軍,而在中央軍中,土木系人數最多,最為團結,但從戰斗力來說,僅18軍的戰斗力比較突出,其他9個軍的表現并不突出,與杜聿明的第五軍、王耀武的第74軍相比,土木系的戰斗力還是有所不足,只是陳誠最得老蔣信任,加上陳誠職位較高,憑借手中的權利把土木系打造成了人數龐大的部隊,但實際戰斗力并不是很強,在解放戰爭中,第18軍看似強大,但并未打出任何亮眼戰績就被我軍全殲在雙堆集
王耀武的第74軍系初見規模,以王耀武的情商,再給王耀武幾年,那第74軍系可能會發展的非常龐大
國民黨指揮打呆仗,戰術戰法比較死板,而解放軍雖然武器裝備不行,但善于創新戰術戰法,粟裕創造的運動戰戰術、徐向前元帥創造的圍點打援戰術、林總創造的一點兩面、四快一慢等戰術,完全碾壓國民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