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游覽北京故宮時,一定會注意到郭沫若先生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巨幅橫匾,這五個字寫得蒼勁大氣,莊重而又不失靈巧,沒有尋常匾額的“傻大笨粗”,可見其出色的書藝和學養。但您可能不知道,這并不是第一版的“故宮博物院”題字,最初一版的書寫者如今已是籍籍無名,此人就是李煜瀛。
李煜瀛,字石曾,清光緒七年(1881年)生于河北高陽一戶顯赫的官宦人家,其父是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李鴻藻。他是李鴻藻的第三子,自幼博覽群書,早年曾隨清駐法公使孫寶琦到法國讀書。,不論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是西學,李煜瀛都極為精通。
1906年,他加入同盟會,并于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4年,李煜瀛參與驅逐溥儀出宮和故宮博物院的創建,被聘為清室善后會長,同時也是故宮博物院理事第一任理事長。
1925年9月29日,為了將紫禁城宮殿改造成博物院,他與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名人一起進行了研討,在眾人建議下,他書寫了“故宮博物院”第一個牌匾。為了適應城門的大小,李煜瀛書寫時不斷調整字徑,他把長約丈余的黃毛邊紙鋪在地上,半跪抓筆,奮力書寫,最終成品每一個字足足有圓桌那么大。
當這一“故宮博物院”牌匾正式懸掛后,在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紛紛稱贊這字端正大氣,儼然如顏真卿再世所寫。直到今天很多網友在看到這塊匾時,依舊會稱贊它“霸氣”“無敵”。
如果我們將李煜瀛的版本與郭沫若的版本對比,會發現前者以“力”勝,后者則以“勢”勝,李所寫筆力千鈞、點畫豐健,結構舒朗大氣,很符合榜書的氣質。郭的版本則楷中帶行書筆意,有蘇軾余韻,點畫蒼勁,結字俯仰顧盼,還有枯筆處理,韻致更勝一籌。
李煜瀛不僅擅長寫大字,也極善行草,他取法于米芾、黃庭堅、徐渭等人,他的小字作品強調筆畫的拉長與結字的奇崛險宕。起筆藏露、順逆自然,行筆側鋒多,筆畫提按有致、骨肉分明。疾徐、輕重、斷連、粗細、欹正、濃淡變化自然。
結字以縱取勢,同時又通過撇捺拉長來形成“輻射狀”的體勢,左右結構高低錯落,上下結構輕重有別,動勢明顯,富有張力。墨色濃處不悶,枯筆飛白較多,層次感十足。
學界認為,郭沫若的題字瀟灑飄逸,李煜瀛的字沉穩自信,一個適合為新美術館、博物館題字,一個更適合為歷史建筑題字。您對此有什么看法,誰的題匾更勝一籌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