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財大現經管“三下鄉”學子走進上高水稻科技小院
七月二日下午,稻浪的清香在田埂上流淌。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三下鄉”的學生們,踩著沾著泥土的膠鞋,跟著上高水稻科技小院的兩位學長,走進了1500畝雙季稻示范田。眼前的禾苗綠得發亮,齊腰高的莖稈在風里輕搖,“再過兩個月,這里的優質稻畝產能超550公斤,比傳統種植多收40公斤!”小院工作者王志剛的介紹,讓學生們的筆記本上沙沙記個不停。
“原來‘科技種田’不是口號,是真刀真槍的‘田間診斷’!”在科技小院的“農業診所”里,學生黃文軍看著墻上貼滿的“問診記錄”感嘆。正值水稻分蘗關鍵期,研究生余馮越的手機不斷彈出農戶消息:“田里積水深咋辦?”“分蘗肥該施多少?”他點開一張稻田照片,屏幕上立刻標出“淺水層”“追施尿素”的建議?!拔覀兙拖瘛?20’,農戶有問題,線上線下隨叫隨到?!庇囫T越說。學生們翻著小院的工作日志,從“曬田時間不足”到“病蟲害預警”,每一條記錄都帶著泥土的溫度。
王志剛指著倉庫里的無人機、大拖拉機,“過去種地憑經驗,現在得學技術——就像你們學營銷得懂市場,我們種稻也得懂‘科技配方’!”王志剛的話讓隊員李健有所思:“科技小院把科研成果變成‘田間商品’,從基質推廣到‘早秈+晚粳’模式,這不就是‘技術產品化、推廣市場化’的鮮活案例嗎?“課本里的‘市場營銷’是理論,這里的‘科技助農’是實戰?!眻F隊負責人江麗娟合上本子,“我們不僅看到了科技如何‘種’出豐收,更明白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送到農戶手,才是最好的鄉村振興?!?/p>
風過處,稻葉沙沙作響,像在應和著青春與田野的約定。這堂“田間實踐課”,讓江財現經管的學子們讀懂了:所謂“三下鄉”,不僅是腳步向下,更是心向泥土——當商學的“精準思維”遇上科技助農的“實干基因”,鄉村振興的故事,正寫在每一寸生長的稻穗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