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條新聞,差點以為自己看錯了——瑪莎拉蒂居然只賣38.88萬了?
要知道這可是當年名媛貴婦們的標配,隨便一輛SUV原價都得65萬起,現在上海經銷商直接殺到36.96萬,一下子降了28萬多,這折扣力度簡直比換季清倉還狠。
說起來也挺魔幻的,前幾天還在看小米汽車銷量爆單的消息,轉頭就看到瑪莎拉蒂打骨折,新能源和燃油車這境遇,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過門店銷售說這是經銷商買斷包銷的活動,跟品牌沒啥關系,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價格崩盤背后,是豪華車們在電氣化時代集體找不著北了。
想當年瑪莎拉蒂多風光啊。2004年剛進中國市場時,靠著意大利工藝和賽車基因,圈了一大波企業家、明星粉絲。2017年最火的時候,全球賣了4.9萬輛,中國就占了1.45萬輛,直接超過美國成了它最大的單一市場。
那會兒街上開輛瑪莎拉蒂,妥妥的成功人士標簽,連微商都把它當成朋友圈炫富標配,什么"加入三個月喜提瑪莎拉蒂"的文案,刷遍了多少人的朋友圈。
可風水輪流轉,這幾年瑪莎拉蒂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2024年在華銷量才1228輛,同比下滑71%;今年前五個月更慘,只賣了384輛。全球銷量也跌得厲害,2024年才1.13萬輛,虧損得停不下來。
有車主說,現在好多城市的瑪莎拉蒂門店都關了,做個保養還得跨省跑,這哪像個超豪華品牌該有的樣子?
其實不止瑪莎拉蒂,整個豪華車陣營都在犯迷糊。賓利、勞斯萊斯、法拉利這些"老大哥",今年前五個月銷量都在下滑,連BBA都頂不住了——去年奔馳、寶馬、奧迪在華銷量跌了7%到13.4%不等。
說到底,還是時代變了,以前大家覺得內燃機轟鳴才叫豪華,現在更多人盯著電動車的智能大屏和加速性能,那些靠"情懷"和"歷史"吃飯的品牌,自然就不吃香了。
現在國產新能源正在重新定義"豪華"。比亞迪的高端品牌仰望,累計銷量都破萬了,成了首個賣過萬的國產百萬級品牌。
江淮和華為搞的尊界S800,70多萬起售,上市19天就訂出去5000臺,直接敢跟勞斯萊斯、賓利搶市場。小米SU7 Ultra更猛,52萬到81萬的價格,開售兩小時訂單破萬,連保時捷都得捏把汗。
這事兒說起來挺感慨的。十五年前,大家聊豪車,都是法拉利、蘭博基尼這些"兩王一后",覺得那才是成功的終極象征。現在呢?飯桌上聊得最多的是比亞迪的新技術,是華為的智能駕駛,是小米的性價比。
不是說傳統豪華品牌不好,而是它們太沉迷于過去的榮光,遲遲邁不開電動化的步子。就像有人說的,當電動化的浪潮拍過來時,再堅固的船要是不換引擎,照樣會被拍在沙灘上。
瑪莎拉蒂這次大降價,與其說是經銷商的個人行為,不如說是給整個行業提了個醒:在生死面前,所謂的"豪華底蘊"根本不值一提。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清醒了,不再為單純的品牌溢價買單。
你可以賣得貴,但得讓人覺得值——要么有頂尖的技術,要么有貼心的服務,光靠個車標就想忽悠人掏錢,早就行不通了。當然了,品牌向上這條路不好走,國產新能源現在還在對標BBA,多少有點"豪華慣性"。
不可否認的是,消費者心里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當仰望銷量過萬,當小米能把百萬級性能車做到50萬價位,大家自然會覺得,這些國產車配得上"豪華"這兩個字。
說到底,汽車行業的迭代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瑪莎拉蒂的掙扎,或許會讓更多傳統豪華品牌醒悟過來: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這其實是件好事——畢竟以前遙不可及的"豪華體驗",現在正被國產車拉到越來越多人能觸及的范圍。說不定再過幾年,咱們聊起豪車,驕傲地說"我開的是中國牌子",會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