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過萬的妻子,每天吃飯不超過20元,卻給道士買房買車?"江蘇張先生的遭遇揭開了一場持續五年的荒誕騙局。高學歷的王女士因失眠結識"泫棋道人",5年間轉賬94萬,包括30萬彩禮、裝修貸和借款,甚至承擔對方全家開銷。
這場看似離奇的"信仰崩塌",實則暴露了理性人群最易忽視的心理盲區。
事件回顧:高學歷妻子的"信仰崩塌"
王女士作為月薪過萬的職場女性,自2020年起向林姓道士累計轉賬94萬元。其中30萬用于支付對方購房首付,3萬購置車輛,更承擔其家庭裝修、家電及日常開銷。
諷刺的是,她自己日均餐費僅20元,并向丈夫隱瞞真實收入。當張先生發現真相后,對方以"自愿贈與"為由僅愿退還10萬。
盲點一:健康焦慮誘發的認知偏差
臨床研究顯示,長期失眠會導致前額葉皮層功能下降,使人更容易接受非理性解釋。王女士的案例中,"消災解難"的話術精準擊中了失眠患者對快速解決方案的渴望。
相比正規醫療的復雜流程,"大師"提供的即時安慰更具誘惑性,這種認知偏差讓高知群體同樣難以免疫。
盲點二:權威崇拜的心理機制
"收徒儀式"是操控的關鍵轉折點。首先通過"弟子"身份制造虛假歸屬感,再從小額法事費逐步升級到購房款,最后要求隱瞞家人以切斷外部理性聲音。
2022年山東"靈修詐騙案"同樣利用此手法,讓受害者將經濟剝削誤解為"修行必經之路"。
盲點三:沉沒成本效應下的惡性循環
94萬的轉賬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經歷了典型的"溫水煮青蛙"過程。當王女士投入30萬后,"停止即承認被騙"的心理阻礙其抽身;后續將經濟付出美化為"功德積累",形成自我合理化的道德綁架;最終通過為對方購房等行為,反向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確性。
四步自檢法:你離被操控有多遠?
- 檢查是否將重大生活問題寄托于單一解決方案
- 評估宗教性支出是否超過收入5%的合理范圍
- 反思是否需要向親友隱瞞相關行為
- 驗證所謂"幫助"是否有可證偽的具體承諾
重建理性的三個維度
個人層面,遭遇健康問題應首選三甲醫院專業門診;家庭層面,建議夫妻設立大額支出預警機制;社會層面,遇到類似詐騙應及時保存證據報警。此案中林姓道士的行為已涉嫌違反《刑法》第266條,當事人可通過轉賬記錄等證據維權。
當迷信披著救贖的外衣,理性往往最先被獻祭。王女士的案例警示我們:最堅固的認知防線,也可能從最脆弱的心理縫隙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