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威寧牛棚鎮手工村的山坳里已響起鍘草的聲音,養殖戶張昌貴推開自家新牛棚結實的鐵門,麻利地將草料鋪進食槽,9頭壯牛立馬上前咀嚼起來,空氣里彌漫著青草香。
“往年圈舍小,想多養幾頭牛都沒地方。今年政府補貼了15000元,圈舍建寬了,衛生清爽了,我一口氣添了五頭牛。”張昌貴一邊用粗糙的手掌撫過牛棚嶄新的磚墻一邊笑著說:“養牛是辛苦活,可看著牛一天天壯實,心里踏實,日子也有了奔頭。”
手工村養殖戶張昌貴正在給牛添加草料
在牛棚鎮,今年如雨后春筍般立起了139座新建牛棚。它們不再是簡陋、臟亂的棚子,而是承載著農戶增收希望的“致富車間”。
在魚塘村的羅超群家,新落成的牛棚寬敞明亮,足夠容納40頭牛。“往年只能養十幾頭牛,現在新牛棚建起來,就等著大展拳腳了。”羅超群摩拳擦掌,眼中滿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工作人員在查看羅超群家牛棚的建設情況
近年來,牛棚鎮因地制宜、認真謀劃產業發展布局,將家庭牧場作為產業振興的基石,今年投入專項資金210萬元,用于扶持像張昌貴、羅超群這樣的養殖戶新建和改造標準化圈舍。這139座新牛棚,就是政策“精準滴灌”的果實。
“過去農戶想擴大養殖,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圈舍不足、條件簡陋。政策就是要打通這最基礎的‘堵點’,讓家庭牧場這個‘小細胞’釋放大能量。”牛棚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史周立說,改造后的圈舍不僅空間擴大了,更科學劃分了草料區、待產區、糞便處理區等功能區,大大提升了養殖效率和衛生水平。
黑田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養殖場
新牛棚不僅“裝”下了更多牛,更拓寬了群眾家門口的增收路。在黑田村黨支部領辦的養殖合作社,務工群眾查雙選已在這里穩定務工三年多,他剛打掃完牛舍,又匆匆趕往自家田地。查雙選說:“在合作社喂牛、打掃,一個月穩穩當當3000塊。忙完這邊的活,自家的地一點不耽誤,兩份收入攥在手里,心里才真叫踏實。”這種“合作社集中示范+家庭牧場分散養殖”的模式,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織就了一張靈活多元的增收網,讓村民不離鄉土就能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139座新牛棚,如同139塊堅實的磚石,鋪就了產業升級的基石。 得益于家庭牧場的蓬勃發展,目前牛棚鎮全鎮牛存欄量已突破1.9萬頭,養殖規模20頭以上的專業大戶達12戶,50頭以上的標桿大戶也有2戶。“家庭牧場的蓬勃發展,不僅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是從‘小散弱’邁向規模化、標準化的關鍵一步。”史周立說。
查雙選在照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養殖的牛
產業的活力,正悄然改變著山鄉的面貌。在牛棚鎮的村道上,時常能看到運送草料的車輛往來。曾經閑置的邊角地,種上了綠油油的飼草。過去燒火的玉米秸稈,經過科學青貯成了牛的美餐。肉牛產業的興旺,帶動了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循環利用。
牛棚鎮的139座新牛棚,正是威寧家庭牧場升級的生動縮影,如今的家庭牧場已成為養殖業發展的堅實支點,點燃了農戶的養殖熱情,釋放出產業潛能。
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威寧自治縣建成標準化家庭牧場1498個,新增養牛9845頭,帶動戶均增收超2萬元。以此為基石,威寧畜牧業筋骨壯碩:肉牛存欄量達40.82萬頭,出欄量達13.79萬頭,農牧產品規模穩居全省前列。
牛棚鎮一角
威寧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如今所轄41個鄉鎮(街道)當中,擁有萬頭規模以上鄉鎮17個、5000-10000頭規模鄉鎮14個,培養了1000頭以上養殖企業(含合作社)1家、500-1000頭3家、30頭以上規模養殖大戶(散戶)200余戶。
從牛棚鎮的新牛棚,到威寧高原的千座家庭牧場;從一家一戶的增收笑容,到全省領先的產業規模——筑牢家庭牧場根基,威寧正將高原山地畜牧業發展的藍圖,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壯闊實景。
來源:威寧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