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考前熬夜死磕的知識點,上了考場卻大腦空白;剛記的電話號碼,撥號時就忘得一干二凈;明明很熟悉的人,見面時卻叫不出名字……
記憶,這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大腦功能,背后藏著太多我們不知道的科學規律。而東京大學藥學系教授、腦科學權威池谷裕二的《記憶腦科學》,正是一把解開記憶密碼的鑰匙。這本書不僅入圍 2002 年講談社出版文化獎 “科學出版獎”,更在日本長銷 20 余年、加印 50 余次,只因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晦澀的腦科學研究變成了每個人都能用上的記憶指南。
記憶的秘密,藏在大腦的 “小宇宙” 里
你知道嗎?我們的大腦僅占體重的 2%,卻消耗著全身 20%-25% 的能量。這個被頭骨包裹的 “小宇宙” 里,藏著約 1000 億個神經細胞,它們通過 1000 兆個 “突觸” 連接成精密網絡 —— 比全地球人口總和還多的神經細胞,每分每秒都在進行數萬次信息交換。
而記憶的核心,就藏在一個叫 “海馬體” 的部位里。書中用一個有趣的例子揭開海馬體的作用:倫敦出租車司機能記住 24000 多條復雜路線,不是因為他們天生聰明,而是常年用腦讓他們的海馬體體積比普通人更大,神經細胞數量增加了 20%。“腦子越用越靈” 不是空話,而是神經細胞增殖的科學事實。
更顛覆認知的是,記憶并非 “記下來就完事”。它像一棵會生長的樹:短期記憶只能臨時存放 7 個左右的信息(比如電話號碼),而長期記憶需要海馬體篩選、整理,再轉移到大腦皮質 “倉庫” 里。那些 “話到嘴邊想不起來” 的瞬間,不是記憶消失了,而是暫時找不到提取的 “鑰匙”。
告別死記硬背,科學記憶有章法
我們總以為 “記得快、記得牢” 是天賦,其實是沒找對大腦的 “說明書”。池谷裕二在書中拆解了記憶的底層邏輯,總結出一套誰都能用的方法:
·別和遺忘硬剛,順著規律來: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記憶會在 4 小時內遺忘近一半,之后遺忘速度放緩。最有效的復習節奏是:學習后 1 周第一次復習,2 周后第二次,1 個月后第三次 —— 這正是海馬體把信息認定為 “重要內容” 的時間窗口。
·睡眠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記憶的“發酵期”:美國研究發現,記憶當天睡夠 6 小時,信息才能穩定存儲在大腦皮質里。那些熬夜突擊記住的知識,幾天后就會像未發酵的面包一樣 “塌掉”。更神奇的是,REM 睡眠(做夢時)大腦會悄悄整理記憶,就像給文件歸檔 ——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 “睡一覺就想通了”。
·情緒是記憶的“催化劑”:開心、憤怒、驚喜等強烈情緒,會讓大腦的“扁桃體” 活躍起來,進而增強海馬體的記憶效果。把知識和個人體驗結合(比如用故事記住歷史事件),會比死記硬背牢固 10 倍 —— 這就是 “故事記憶” 比 “知識記憶” 更難忘的原因。
不止于記憶,更是大腦的 “使用說明書”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教你 “怎么記”。它還解答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困惑:
為什么小孩記東西快?因為他們的海馬體還在發育,神經細胞增殖能力更強;為什么年齡大了容易忘事?不是因為 “老了”,而是突觸連接減少,只要勤用腦就能改善;甚至為什么感冒時記性差?因為感冒藥可能抑制大腦中負責記憶的 “乙酰膽堿”……
從備考學生到職場人士,從關注孩子成長的父母到擔心記憶衰退的中老年人,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它不只是一本 “記憶指南”,更是一份讓大腦高效運轉的 “使用說明書”。
讀這本書,你會重新認識自己的大腦
當你知道 “記不住不是笨,而是方法不對”,當你學會用海馬體的規律規劃學習,當你發現 “適度壓力能增強記憶,過度壓力會破壞記憶”…… 你對大腦的敬畏會變成掌控的底氣。
池谷裕二說:“腦科學的研究,最終是為了讓每個人過上更豐富的生活。” 翻開《記憶腦科學》,你會發現:那些困擾你的記憶難題,早已被科學破解。而用好這些規律,你的學習、工作甚至生活,都會變得事半功倍。
別再和大腦 “對著干” 了,不如順著它的規律,讓記憶變成一件輕松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