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經文是張照寫的敬書《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音了義經,此文以小楷寫就,紙本墨跡,現被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之中。此作可以說是典型的館閣體,其字結構平正圓潤,筆畫剛健有力,有如 “鐵劃銀鉤”,體現出深厚的功力。
觀其此作書風,他應該是早先學的歐陽詢的筆法,打下了扎實的楷書基礎。后來他又把顏真卿書法里那種渾厚大氣的特點融了進來,慢慢形成了自己剛柔結合的獨特風格。
雖說他的楷書是屬于典型的館閣體書風,但似乎也并沒有被刻板的規矩給困住了,感覺他這字并沒有多規整,而是在這種規矩中見靈動、剛勁中含溫潤的寫法,正體現出他作為書法 “巧匠” 的多樣才華。
說了這么多,可能有人對張照是誰并不無過多的了解,張照是清代帖學書法領域里繞不開的重要人物,他的書法作品特別受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位清代帝王的喜歡。
就連乾隆皇帝都專門評價過他的字:“有米芾書法的雄渾氣勢,卻沒有米芾那種略顯草率的毛病;又有董其昌書法的工整端莊,卻沒有董其昌那種偏軟的不足”,甚至還稱贊他是 “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書法大家”(我以為夸人字寫得好就說他是王羲之是今天的一個梗,沒想到古以有之)。
張照寫字很有巧思,他擅長把書法的外在形式和宗教里的深層意境結合起來。就像在這部作品里,他通過筆畫的停頓轉折、字體結構的開合變化,既藏著哲學上的思考辨析,又透著禪意的寧靜深遠,完美呈現出 “書法本身的形態自然就很美” 的藝術境界。
張照是清代乾隆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文學家。他是生于康熙朝,在康熙四十八年高中進士走上仕途之路,在雍正年間曾任刑部尚書等官職,參與編纂《大清會典》。后來因貴州平苗亂無功而被免職,直至乾隆年間才重新開始被重用,任刑部尚書并主持編纂《石渠寶笈》。
張照從小就聰明過人,在書法上,他最早是跟著董其昌的風格學起,后來又把米芾書法里那種靈動的筆勢融了進來,慢慢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 —— 既帶著秀雅柔美的韻味,又有著剛健有力的氣度,筆畫流暢自然。作為 “館閣體” 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字寫得規整又漂亮,還常常替乾隆皇帝代筆寫字。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