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費260元的山姆會員卡,如今貨架上竟擺滿了好麗友和衛龍?"最近社交平臺上的這則吐槽,揭開了中產消費者集體破防的真相——當太陽餅、米布丁等獨家爆款悄然下架,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隨處可見的零食,付費會員們突然意識到:自己花高價買的可能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身份認同的幻覺。
選品爭議背后的"階級符號"崩塌
山姆此輪調整像一場精準的"商業祛魅":下架低糖蛋黃酥等網紅商品,上架好麗友派這類大眾零食。表面看是SKU優化,實則觸動了中產最敏感的神經。2022年好麗友深陷"配料雙標"風波時,正是這批用戶帶頭抵制;而今山姆將其放進需要付費進入的貨架,無異于宣告"高端超市"的選品標準向流量低頭。
會員費創造的從來不只是購物權限,更是一道無形的階級門檻。當貨架上出現與普通超市高度重合的商品,這張會員卡就失去了社交貨幣功能——畢竟沒人會為"花260元年費買好麗友"發朋友圈。
千億魔咒下的兩難困局
財報顯示山姆會員費收入占比已達15%,但實體零售的"千億魔咒"如影隨形:規模擴張必然帶來供應鏈壓力,獨家爆款產能有限,引入成熟工業品是最穩妥的選擇。這種商業邏輯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山姆最初賣給會員的承諾是"嚴選",而好麗友們顯然與這個承諾產生了微妙違和。
更值得玩味的是時間點選擇。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山姆的選品策略看似逆向操作,實則暴露了零售業的終極矛盾:要規模還是要調性?要大眾市場還是要核心會員?當溜溜梅擠走焦糖餅干千層,答案已呼之欲出。
中產焦慮的本質是價值重構
這場爭議最吊詭之處在于:消費者憤怒的并非商品本身,而是認知價值的坍塌。就像知乎熱門評論所說:"我們愿意為'山姆特供'的溢價買單,是因為它代表著經過篩選的生活方式。"當這個篩選機制開始失效,會員制度就淪為單純的渠道費。
零售業的變革從來都是社會心態的晴雨表。山姆的選品搖擺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所謂中產品味,在商業機器面前不過是一組可替換的消費數據。或許會員們早該清醒——超市從來不是階級俱樂部,而付費墻的那邊,也從來都是生意。
下次續費前不妨問問自己:你到底是需要那袋打折牛排,還是需要"山姆會員"四個字帶來的微妙優越感?當商品褪去光環,消費終將回歸它最樸素的本質——用合適的價格,買需要的商品。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