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社會實說。
社會時事,每日分享最新觀點!
南開大學兩位教授的個人簡介在網絡上刷屏了,網友們的評論幾乎一邊倒全是稱贊:“太真實了”“這才是學術界該有的樣子”“終于看到不裝的了”。
胡金牛教授坦言論文發表在 “水刊”,審稿人是 “被人強拉進去的”;
陳璟教授直言 “應該拿不到諾獎”,榮譽 “都是浮云”。這份不加修飾的坦誠,像一股清流戳中了無數人的敏感神經。
我們不禁要反問,當 “實誠” 成了稀缺品,甚至需要靠 “走紅” 才能被看見時,這是不是學術界的一種悲哀。
學術界的“實誠”為什么成了稀缺品
點開兩位教授的簡介,字里行間沒有常見的 “學術大佬” 式包裝。
胡金牛教授說自己研究的原子核領域是 “夕陽學科,基本上發不了 Nature 和 Science”,搞天體物理是因為 “蒙做天文的比蒙做核物理的專家要容易一點”;
陳璟教授自嘲 “30 歲前靠全獎出國讀書,順便拿了些文憑”,連 “不會幫學生找工作” 都直白寫下。
這些話之所以讓人覺得 “接地氣”,是因為我們見了太多相反的景象:簡歷里堆滿 “國際領先”“重大突破”,頭銜列表比研究成果還長,明明是合作項目偏要寫成 “獨立完成”,甚至連 “參與過某課題” 都能包裝成 “主導某領域創新”。
學術圈的 “包裝文化” 早已不是秘密,就像有研究生吐槽:“導師的簡介要打三折看,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他真實做了啥?!?/p>
兩位教授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撕碎了那層 “學術濾鏡”。
可反過來想:承認自己發過 “水刊”、研究方向 “為了生存”、拿不到諾獎,這些本就是學術生涯的常態。誰沒發過幾篇 “湊數” 的論文?誰的研究沒為了現實妥協過?誰又真能輕易問鼎諾獎?
當 “說真話” 也需要勇氣,正說明了學術這個圈子也許早就出了問題。
學術界早已公開的秘密
兩位教授的自嘲里,藏著學術界不愿說的潛規則。
胡金牛教授說 “被強拉去當審稿人”,讓人想起那些為了“人情”“資源交換” 而掛名的審稿人,他們或許連論文摘要都沒看完,卻不得不在意見欄寫下 “同意發表”;
陳璟教授說 “榮譽都是浮云”,可多少學者為了一個頭銜擠破頭,甚至不惜動歪心思?
更讓人無奈的是 “為了生存” 的妥協。胡教授坦言研究方向 “火得一塌糊涂,其實都是為了生存”,這哪里是個人選擇?多少青年學者被生活所迫放棄真正感興趣的 “冷領域”,轉頭去追 “熱門賽道”?
因為評價體系里,“發刊數量”“影響因子” 是硬通貨,哪怕研究內容空洞,只要能發在 “高影響因子期刊” 上,就能評職稱、拿項目。于是,“水刊” 成了香餑餑,有人一年能發十幾篇 “水論文”,靠數量堆出 “學術成就”;而那些沉下心做基礎研究的人,可能熬了十年還評不上副教授。
學術不端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從數據造假讓實驗結果 “完美達標”,到把別人的研究改幾個詞就當成自己的成果;從 “掛名” 蹭同事的項目,到為了拿經費虛報研究成本........ 這些行為不僅浪費了科研資源,更讓學術界的信任體系變得脆弱。
我們需要更多“實誠教授”
我們厭倦了被包裝出來的 “學術神話”。當某教授的 “海外經歷” 被扒出只是去參加了三天會議,當某團隊的 “原創成果” 被證實是復制國外十年前的研究,我們還能信任學術界嗎?
而胡金牛、陳璟教授的坦誠,像在說 “我們和你一樣,也有無奈和普通”,這種平等感瞬間拉近了距離。
多少人寒窗苦讀十幾年,進了學術圈才發現,做研究不如 “搞關系”,出成果不如 “會包裝”?
有位青年教師曾在知乎吐槽:“我花三年做的實驗,數據扎實卻發不了頂刊,因為不夠‘熱門’;而同事靠‘蹭熱點’攢的水論文,已經評上教授了?!?這種 “劣幣驅逐良幣” 的氛圍,正在逼走那些想踏實做事的人。
南開大學說這種自嘲是 “日新” 精神的體現,但 “日新” 為什么需要靠 “自嘲” 來證明?當說真話需要勇氣,當學術評價看的是 “包裝” 而非 “內容”,這真是悲哀??!
寫在最后
希望有一天,教授們的簡介不用靠 “實誠” 走紅,因為真誠本就應該是常態。希望 “水刊”“抄襲”“掛名” 這些詞,能徹底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