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長江師范學院 “鑒湖微光” 志愿者服務團在涪陵區馬武鎮,開展以 “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為主題的問卷調查活動。志愿者們緊扣三下鄉“傳承紅色基因、服務社會發展”的宗旨,在耐心互動中傾聽關于精神傳承與教育實踐的心聲。
紅色記憶:老故事里的新啟示
清晨的馬武鎮街頭漸漸熱鬧起來,志愿者們分成小隊,手持問卷主動走向趕集的居民。“大爺,耽誤您幾分鐘,我們想了解下大家對科學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看法。” 志愿者小羅看到一位坐下休息的叔叔,輕聲上前說明來意。叔叔抬起頭,指著調查問卷說:“錢學森、鄧稼先這些科學家,真是為國為民的榜樣!就是現在年輕人知道這些故事的太少了。” 志愿者們立刻在問卷“了解渠道” 一欄勾選“媒體宣傳”,并追問:“您覺得學校該怎么講這些精神?” 在叔叔的講述中,詳細記錄下 “多講老故事、多搞實地參觀” 的建議。
方言智譯:跨越知識鴻溝的橋梁
調研中,多位年長的受訪者坦言視力不佳或不識字,志愿者們當即放慢語速,逐題清晰朗讀。“爺爺,這道題問您覺得工匠精神是啥,就是說干手藝活時,是不是要精益求精、認真負責?” 志愿者小林蹲在攤位旁,用方言解釋著“愛崗敬業”“追求卓越” 等詞匯,還舉例說:“就像您種莊稼,總想種得最好,這就是工匠精神呀。” 爺爺聽完笑著說:“原來是這樣!俺們莊稼人也有這精神呢。” 半個多小時里,小林幫7位老人完成問卷,盡管口干舌燥,卻始終耐心回應:“這些精神就藏在咱日常過日子里,能幫您說出來特別有意義。”
這次調研讓我對三下鄉 “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當幫不識字的爺爺讀完 “兩彈一星” 精神的選項,他眼里閃著光說 “那時候的人真了不起”;當年輕人討論 “如何讓精神不褪色” 時,我突然明白,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讓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這些寶貴財富,真正走進每個人的生活。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僅要自己銘記這些精神,更要當好 “傳聲筒”,把群眾的期待轉化為具體的建議。
此次活動共回收有效問卷 300余份,覆蓋不同年齡、職業的受訪者。“鑒湖微光” 服務團將系統梳理問卷數據,分析三類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與需求,形成包含具體建議的調研報告,為涪陵區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讓精神的力量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持續閃耀。
通訊員:冉城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