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還要把毒副作用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叫“急毒”,也就是急性的毒副作用;第二類叫“長毒”,也就是慢性的毒副作用。急毒比較容易識別,因為有急毒的藥物進入患者體內后,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明顯的癥狀,最常見的就是上吐下瀉。這其實是人類對抗有毒物質的應急保護反應,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有毒物質排出體外。急毒在臨床前的動物試驗,和各個階段的人體臨床試驗中都很容易被發現。
其次,一些藥物會有輕微的副作用,比如口干舌燥,在動物試驗中是不容易發現的,因為動物無法用語言向研究人員做出反饋,但參與人體試驗的患者可以;另外,一些暫時沒有出現癥狀,但是對內臟器官有損害的急性毒副作用正好反過來,在人體試驗中很難被發現,但是動物試驗卻逃不過去,因為用藥后的病理解剖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如果一個正在做臨床試驗的藥物,某些受試者,出現了某種毒副作用,制藥廠還能繼續推進這款藥嗎?這就取決于具體是什么毒副作用了。如果是輕微的,比如口干舌燥一類的癥狀,而藥物本身對一些疑難重癥,比如惡性腫瘤,有較好的療效,在權衡利弊之后,一般監管機構還是會批準繼續推進的。這就是為啥很多抗腫瘤藥物的副作用都比較厲害,畢竟治療腫瘤是最緊迫的。反過來,如果這種新藥的作用是治療一些慢性,不是很緊急的癥狀,比如降低血糖,但毒副作用卻比較嚴重,比如導致血壓升高,那就很難通過審批了。
新藥的審批,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容易判斷的。這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需要業界專家們一起討論決定。現在我們再來看“長毒”,也就是一時半會不會出現癥狀,但是一年半載之后會影響患者健康的副作用。首先,這些毒副作用很難被發現,因為它們沒有馬上能觀察到的臨床癥狀,所以很難建立可靠的關聯性。比如一個患者服用某個藥物一年,但5年之后發現腎功能衰竭,你如何認定他的腎衰竭一定是這個藥物引起的?這5年內這個患者肯定還生過其它的病,服用過其它的藥物,所以情況是很復雜的。
那么,當下的醫藥工業是如何應對“長毒”的呢?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是長期的動物實驗。以藥物的致癌性為例,為了驗證某一款新藥長期服用后是否會導致癌癥的發病率升高,藥企至少需要做一年以上,有時甚至是長達兩年的動物試驗。只有通過了這個“長毒試驗”,這款新藥才有可能被批準上市。這是目前醫藥學的安全標準,但是你覺得兩年夠了嗎?如果兩年后試驗動物的癌癥發病率沒有升高,你就可以放心地長期服藥了嗎?如果第三年開始出現問題了呢?不僅如此,現在的老年退行性疾病,也就是大家所謂的“慢性病”或“基礎病”,比如越來越多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基本上都是要終生服藥的,那如何測試治療這些長期疾病藥物的副作用,就是一個很復雜漫長的過程。
所以說,藥物上市,對于藥企來說絕不是萬事大吉,坐著數錢就行了。他們還是會長期收集大量的患者數據,一旦出現問題,還是會被監管部門撤回,嚴重的還會攤上訴訟官司,并最終向使用者支付賠償。有心的聽眾也許已經注意到了,剛才在討論“長毒”的時候,我用了“發病率”這個術語,大家都懂的,不需要解釋。但是它背后的統計學原理在醫藥學領域里,真的是非常之重要,尤其是在討論“是藥三分毒”的時候。我用一個虛構的案例,來給大家說明這個問題。某藥企為期2年的動物癌癥實驗結束了,安慰劑對照組動物的癌癥發病率是千分之二(1千只實驗動物有2只出現癌變),用藥組動物的癌癥發病率是千分之四(1千只實驗動物有4只出現癌變)。你覺得應該如何解讀這個試驗結果?或者說這家藥企將會如何解讀這個試驗結果?監管部門又將如何評估呢?
我先來告訴你們,一些缺乏專業知識的媒體會如何報道:“某藥企心血管藥物導致癌癥發病率翻倍!”這個新聞標題有問題嗎?應該沒有,因為相比較而言,用藥組動物的癌癥發病率確實比對照組動物高出了1倍。但事實上,這兩組動物的癌癥發病率都很低,兩組之間的差異是否有統計意義,并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很嚴格的統計學分析,這里我就不展開了。如果這種差異是有統計意義的,那么這個藥物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如果沒有統計意義,那么這種差異就應該是隨機出現的。如果藥企還能提供其它相關的安全數據,監管部門還是有可能審批通過的。這個例子雖然是我虛構的,但是與之非常接近的真實案例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一定還會出現。
另外,那些可以審批通過的,相對輕微的副作用,比如口干舌燥,也不是在每個服藥物的患者身上都會出現的,也是有一個發生的概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被審批通過的藥物的副作用都是發生率不是很高、相對輕微,而且是可逆的。也就是停藥之后它引起的毒副作用就會消失,身體就會恢復正常。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現代制藥工業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狀況,人均壽命不斷延長,許多曾經被看做未解的疑難雜癥被逐一攻克;同時,疾病的定義也在發生變化。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老年人日常用藥比例的增加,通常與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和心臟病等老年退行性病的發病率上升有關,這些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常見。一些疾病之所以變得越來越常見,是因為人均壽命增長了,隨著身體器官功能的衰老而出現的;當然,這些老年退行性疾病帶來的健康風險,會隨著人類壽命的增長,越來越高,這就需要用藥物進行調節和風險管控。這跟傳統的疾病治療是有很大區別的。
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大約有80%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至少服用一種處方藥,其中差不多一半人每天要服用5種或更多種處方藥。這一趨勢凸顯了謹慎管理用藥方案的重要性,因為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導致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新的毒副作用。你看,毒副作用真的是無處不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