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狂風呼嘯。29軍趙登禹旅長率領著精銳的大刀隊,趁著夜幕的掩護,踏雪悄無聲息地朝著喜峰口的日軍殺去。當時,誰都未曾料到,經此一役,29軍大刀隊將名震天下,他們所用的"破風八刀"也會被人們口口相傳,就連日軍都將此戰視為"60年來未有之侮辱"。
1933年3月4日,熱河淪陷,日軍緊接著把部隊推進到長城各關口。12日,西邊的古北口被日軍中路第八師團的十六旅團攻占,守軍十七軍三個師只好退守南天門,雙方陷入僵持,古北口的戰斗也就此告一段落。
與此同時,南路的喜峰口戰斗也幾乎在同一時間打響。3月9日,日軍混成第十四旅團主力從喇叭洞趕到喜峰口以北,隨后便對守衛喜峰口的萬福麟129師683團發起進攻。
趙登禹將軍
喜峰口,地處華北地區北部燕山山脈東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隘口,堪稱冀北咽喉要地,位于遷西縣縣城以北40公里處。這里地勢險要,有兩道關門,左右各有一處高地,長城就修筑在高地上,連接兩道關門形成關口;二關門往南一公里處便是關城所在。不過后來因為潘家口水庫的修建,關城線已沉入水庫庫區。
9日當天,日軍猛攻喜峰口。三天前,第29軍軍長宋哲元接到北平命令,負責防守東起冷口、西至馬蘭峪一線長城。接到命令后,各部趕忙向長城各口增援。可面對十四旅團的攻勢,防守喜峰口的萬福麟部表現失常——129師683團在日軍攻擊下不堪一擊,一觸即潰,甚至都沒等前來接防的29軍109旅217團進入陣地,就匆忙撤退了,結果喜峰口東北高地被日軍輕易占領。
109旅先頭部隊217團倉促接防喜峰口后,團長王長海一邊在各要地布防,一邊決定反攻被日軍搶占的東北高地,反攻兵力只有一個營。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殘酷的陣地爭奪戰。在日軍占據地勢與火力優勢的情況下,我方付出400多人犧牲的慘痛代價,才奪回高地。可沒過多久,日軍又憑借強大的炮火,把高地給搶了回去。到了當晚,一關門也落入日軍之手。
與此同時,喜峰口右翼也出現了危機。3月7日,日軍十四混成旅團的米山支隊奉命從冷口撤退,轉而進攻董家口,以此來側應主力的正面攻擊,結果董家口很快失守,守軍右翼面臨被突破的危險。喜峰口的局勢瞬間變得危急起來。
第109旅主力抵達喜峰口后,趙登禹旅長迅速向鐵門關增派兵力,穩住右翼,還占領了左側潘家口要點,然后開始籌劃清除東北高地日軍的行動。他決定派218團兩個營進行第一次繞后夜襲:左翼經潘家口繞后進攻蔡家峪,右翼經石梯子進攻白臺子。夜襲部隊在繞后階段進展還算順利,消滅外圍敵人后,兩支部隊在敵人后方的蔡家峪和白臺子,對高地上的敵人發起進攻。然而,雙方再次陷入殘酷爭奪,最終由于日軍占據地利,又有步炮協同防守,奪山行動還是失敗了。
10日清晨,日軍開始對喜峰口一線發起全面反攻,小喜峰口西高地、二關門以及東北高地后方的老佛山都遭到日軍猛烈攻擊。中午時分,老佛山和二關門同時失守。失去東北高地和老佛山后,關城危在旦夕,日軍憑借有利地勢,關城實在難以堅守。關鍵時刻,109旅趙登禹旅長親自率領特務營反攻老佛山,戰士們以大刀與日軍展開白刃戰,付出300多人傷亡的代價,終于奪回了老佛山這一關鍵陣地。
在之后的兩天里,喜峰口這片土地被鮮血浸透,雙方圍繞著左右高地和關門,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血腥爭奪。大多數時候,都是日軍氣勢洶洶地發起進攻,咱們的戰士則拼死堅守。而當我軍試圖反擊收復失地時,往往要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即便戰士們如此英勇頑強,日軍的陣線卻還是一步步向前推進。
這時,29軍的37師、38師三個主力旅已經趕到了喜峰口附近??烧者@樣的消耗戰持續下去,結局實在不容樂觀。說起來,日軍十四旅團進攻喜峰口的人數其實不算多,畢竟在左側的董家口、鐵門關方向,他們還得分出一部分兵力,算下來進攻喜峰口的總兵力不超過3000人。
為啥局勢如此艱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軍的火炮在戰斗里發揮了巨大威力。就拿參戰的27聯隊第一大隊來說,這不到千人的進攻部隊里,炮兵部隊竟然占到了三分之一。再看看咱們29軍,全軍當時也就只有野炮、山炮十幾門,重機槍滿打滿算不過百挺,輕機槍每個連才兩挺,步槍大多還是漢陽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裝備差距如此懸殊,戰士們沒辦法,只能憑借頑強的意志,和敵人貼身近戰,靠手中的大刀奮力拼殺,才有那么一絲獲勝的希望。
11日,經歷了這些殘酷戰斗后,宋哲元軍長認真總結了之前的經驗教訓,毅然決定再次發動夜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