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腎臟病如何突破長期管理難的困境?
2025年7月3日,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第十九屆重癥腎臟病與血液凈化大會(CCBPC 2025)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會議期間,本頻道圍繞非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征(aHUS),這一罕見腎臟病的長期管理關鍵要點與挑戰,特別采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趙明輝教授。趙明輝教授就aHUS的診斷現狀、病理機制、隨訪管理等核心問題,結合臨床實踐與研究進展,分享了極具價值的見解。
認知不足成最大瓶頸,
多維度提升診療意識刻不容緩
aHUS屬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一種,TMA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MAHA)、血小板減少和多器官損傷,包括腎、腦、眼、心臟、胃腸系統等器官,而aHUS以腎臟受累最為顯著[1]。趙明輝教授指出,當前aHUS患者的診斷情況不容樂觀,臨床所見患者僅為“冰山一角”,這種局面源于患者、醫生及大眾對aHUS等罕見病的認知不足。因此,改善aHUS的長期管理應從疾病診斷、隨訪監測、用藥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
aHUS的診斷具有一定復雜性,需與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相關的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征(HUS)等疾病進行鑒別[2]。由于不同疾病的特征和癥狀存在重疊,這就要求醫生具備豐富的臨床和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患者積極配合,提供詳細的病史與癥狀描述,以盡快完成診斷。
在隨訪治療中,防止病情反復發作是重點。根據我國aHUS診療專家共識,接受補體抑制劑治療且反應良好的患者,應持續使用補體抑制劑6個月以上;而對于既往有復發病史或存在補體相關基因變異的患者,因其復發可能性更大,需更謹慎地考慮停藥時間,并合理安排用藥間隔[1, 2]。若患者停用補體抑制劑治療,則需定期進行血液學或尿液檢查,同時加強腎功能監測,包括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乳酸脫氫酶(LDH)、血肌酐等關鍵指標。當患者發生感染、手術或接種疫苗等特殊情況時,更應加強對上述指標的監測[1, 2]。
靶向補體病理機制,構建隨訪優化體系,
開啟aHUS長期預后新希望
補體系統的異常激活是aHUS的關鍵病理機制。目前認為aHUS是先天性或獲得性補體旁路途徑調控異常所致的TMA[1]。補體是一類非常關鍵的免疫相關蛋白質,在早期被激活后可發揮防御作用,但過度活化會導致器官炎癥和自身組織損傷,引發多種疾病,其中C5是關鍵因素。由于C5轉化酶之后的補體活化途徑是共同通路,因此C5抑制劑能夠作為終末補體抑制劑,抑制多種途徑的補體活化過程及其終末產物生成[3]。相較于傳統血漿治療,補體抑制劑能有效改善aHUS的療效和預后。研究顯示,使用依庫珠單抗治療,可迅速緩解患者癥狀,表現為血小板計數、貧血及腎功能的改善[1]。此外,治療方案還應結合個體遺傳背景、環境觸發因素和臨床表現,綜合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在aHUS患者的長期隨訪方面,趙明輝教授強調了多項臨床指標和檢測手段對疾病復發預警及器官功能評估的關鍵作用。補體活化過程涉及補體水平、活性、抗體和基因四個方面,具體檢測指標包括補體C3、補體C4、補體因子H、補體I因子等。在腎移植中,aHUS的基因檢測可決定患者能否接受不同人群的活體供腎,以及治療時長。對于急性期aHUS患者,因其血小板數量通常較低、出血風險高,一般建議先進行補體靶向治療,待血小板恢復后,若腎功能未恢復,可通過腎穿刺活檢結果指導進一步治療[1]。關于構建有效的隨訪體系,趙明輝教授還強調各醫院應結合自身情況建立起規范化、可落地的隨訪流程。
另外,由于aHUS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除腎臟外,還可出現心臟、血液系統等病變[1, 4],這使得多學科協作在aHUS的診斷與治療中至關重要。對于如何提升多學科診療的有效性,趙明輝教授表示,鑒于不同科室對aHUS的認知程度不同,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科室間的溝通是基礎。此外,還需要培養專業人才,搭建醫院診治中心和跨學科合作平臺,并通過醫保支持、績效考核等措施使多學科協診能長久運行。
結語
aHUS作為罕見腎臟病,其長期管理面臨著診斷認知不足、多器官損傷、隨訪體系不完善等諸多挑戰。隨著多學科協作的深入、補體抑制劑等創新療法的應用以及隨訪體系的不斷完善,相信aHUS患者的長期預后將得到顯著改善。未來,還需持續加強醫患認知、推動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結合,共同為罕見病患者的健康福祉而努力。
專家簡介
趙明輝教授
北京大學教授、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所長
中華預防醫學會腎臟病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腎臟病免疫炎癥發病機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發表SCI論文500篇,H指數74。
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獲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賽維雅獎、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北京大學醫學部“桃李獎”。
參考文獻:
[1] 非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征多學科共識協作組. 非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征多學科診療實踐專家共識(2025版) [J]. 中華內科雜志, 2025, 64(05): 396-411.
[2] 張文, 馮曉蓓, 馬宏昆.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診斷上海專家共識 [J]. 上海醫學, 2025, (1).
[3] Wong E K, Goodship T H, Kavanagh D. Complement therapy in atypical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 (aHUS) [J]. Mol Immunol, 2013, 56(3): 199-212.
[4] Vaisbich M H, Andrade L G M, Barbosa M,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aHUS): an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Rare Diseases Committee of the Brazili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COMDORA-SBN) [J]. J Bras Nefrol, 2025, 47(2): e20240087.
本文受訪專家:趙明輝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進行醫學科學交流,不用于推廣目的。
審批編碼: CN-163137 過期日期:2025-12-31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