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yè)大學一篇博士論文致謝詞近日在全網(wǎng)刷屏。在致謝文中,作者唐博士自述,高中畢業(yè)后沒有讓父母有太多負擔,寒暑假都在打工。他在上海電子廠當車床工,在焦作化工廠建筑工地綁鋼筋,在邯鄲高速公路鋪瀝青,在晉城煤礦上扛炸藥,在鄂爾多斯紅慶河煤礦干掘進。
這份打工履歷清單,被網(wǎng)友稱為“一筆一血、一字一淚”。這個逆襲故事很樸素,卻因為真實而格外有力量。
唐博士的升學之路非??部?。他來自小山村,12歲開始跟著父親下小煤窯挖煤,經(jīng)過兩次高考才考上了專科。大學期間,他一邊學習,寒暑假在各地打工養(yǎng)活自己、交學費。畢業(yè)后,他持續(xù)學習,先是專升本,學習地質(zhì)工程,然后考了研,學習采礦工程,最后還讀了博。
或許是因為打工耽誤了學業(yè),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做什么都比別人慢一些”。但反過來說,這也正是他的可貴之處,他鍥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可以克服生活中的諸多困難。
他的致謝里感謝了很多人。遇到的師長、同學,對他幫助良多。本科室友對他進行了資助,“使我考研時可以不去食堂打工,讀研時還送給我人生中第一部手機,現(xiàn)在僅有的兩條褲子有一條還是他的”。博士階段有國家和導(dǎo)師的資助。在文章中,他還感謝了自己“平凡而偉大”的父母、“像一道光照進生命”的女友。
這提醒我們,一些微小的善意和機會,對很多人來說會記一輩子,并且這種善意還會傳遞下去。但最重要的,他應(yīng)該感謝自己,所謂人必先自愛,而后人愛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先自尊,而后人尊之。
最值得幫助的,永遠都是那些不放棄自己的人。生活中,我們常刷到一些視頻,一些身處困境中的人,沒有放棄,克服困難,努力打拼。這樣的人更容易激發(fā)人們的幫助之心。帶著幼兒送外賣的騎手,背著孩子經(jīng)營燒烤的母親,都激發(fā)了人們的同情,送去很多幫助。
他也是一個頗有文采的人,想必也是一個愛讀書之人。致謝文章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開頭,頗有勘破蒼涼世事的感覺。但最后,又以辛棄疾《賀新郎》名句結(jié)尾:“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文章啟合之間,一個歷經(jīng)滄桑但仍然充滿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形象躍然紙上。正如他所言,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了樂觀的他,迷茫和焦慮沒有任何用處。
美國社會學家馬修·德斯蒙德提出過一個“精力稅”的概念,指出貧困通過持續(xù)壓力消耗認知資源,使得人們無法自拔。簡單地說,一個人疲于應(yīng)付生活,就沒有能力積累資源。從個人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像唐博士這樣,加倍付出,跳出循環(huán)。
現(xiàn)在都在說“寒門難出貴子”,一些人熱衷于“躺平”,但唐博士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樸素的答案:起點低不代表沒希望,路難走不代表走不通。一個普通人可以憑借最樸素的堅持和韌性,付出更大的努力,再加上一點機遇的眷顧,仍然可以為自己蹚出一條路。希望唐博士今后的人生一帆風順,再創(chuàng)輝煌?!?劉遠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