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天上太白星,地上謫仙人
李白,字太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西域巴爾喀什湖南碎葉河畔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城附近)。后來,隨其父李客于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遷居至西蜀江油縣青蓮鄉。關于李白的身世與出身,至今仍存諸多未解之謎。
據《青蓮縣志》記載,李白出生有一段傳說:某日,李母在青蓮鎮西盤江的蠻婆渡浣紗時,一尾金色鯉魚躍入她的竹籃。李母將魚帶回家烹食后,便懷上了李白。另有傳說稱,李母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因而誕下李白,并取名為李白,字太白。
李白五歲時,便開始接受道教“六甲”的教育。“六甲”包括“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既是道教特有的術術技藝,又是道教修煉的符篆功法,在初唐及盛唐時期尤為盛行。
在蜀中,李白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光。蜀地作為五斗米道的發源地,道教洞天福地遍布其中,道教氛圍尤為濃厚。李白的詩句“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便是對此的生動寫照。他家鄉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青城山也離他不遠。這種濃郁的宗教環境深刻影響了他的神仙道教信仰,為他日后的信仰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年的李白便開始追求神仙道術,在匡山他曾拜道人東巖子為師,后又跟隨隱士趙蕤讀書習劍,學習縱橫術。東巖子和趙蕤均為當時名噪一時的道士。在此期間,李白走訪了眾多道教名山,結識了不少道友。
正是由于青少年時代的這些熏陶,李白形成了狂傲飄逸、灑脫不羈的氣質,其詩作也洋溢著濃烈至極、奔瀉而出的情感和奔放的氣勢。這種狂傲不拘、飄逸灑脫的氣質,正是源于他深厚的思想根基。在他的家鄉江油,有兩處以太白命名的洞府:武都太白洞和匡山太白洞。兩地相距四十余里,皆因與李白的游蹤密切相關而得名。
從武都出發,沿涪江逆流而上約五里,便抵達武都太白洞。洞底沒于涪江水中,唯有乘船方能進入。洞內愈深愈窄,據說至今無人能探至盡頭。相傳,李白曾在此洞中筑樓苦讀,天上的燃燈仙師命童子為太白點亮燈火。在太白洞對岸,有一山洞名為燈籠洞。仙童一時疏忽,誤將燈籠懸掛于燈籠洞。待燃燈仙師親臨查看,見燈火錯置,暗笑仙童之粗心,遂一指,燈籠光線便射向對岸的太白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燈籠洞對太白洞,燈照太白把書誦。”如今,太白洞已完全沒入水中,人們只能憑借傳說與民謠,去想象其神秘風貌。
匡山是李白讀書學劍之地,他曾在此地學習居住長達十年。匡山中的“太白洞”崎嶇復雜,幽深莫測。洞內有一座“太白堂”,相傳此處與大海相連,曾有人目睹白龍駕云出入洞中。李白常攜帶文房四寶、琴劍書籍,至此洞中讀書練字,彈琴舞劍。
開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離開四川,仗劍遠游,偶遇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是洛陽嵩山修道成名的道人,時年已八十,他一見英風豪氣的李白,便贊譽其“有仙道骨,可與神游”。李白得此道教界元老的夸贊,心中頗為欣喜,欣然愿與老道長神游八極。二人結為道友,李白因而成為司馬承禎所結“仙宗十友”中的第十位。
三十二歲時,李白北上洛陽嵩山學道。山中傳道者乃司馬承禎的三傳弟子元丹丘,他是茅山派第七代嵩山傳人,師從胡紫陽。李白選定少室三十六峰之一的玉女峰作為修煉之地。他與元丹丘常在各峰間游歷,時聚時散,各自修行。
在嵩山期間,李白除了向元丹丘學習,還自行尋師訪道,幾乎踏遍嵩山所有傳說中高道修煉的場所。相傳,嵩山有一位姓焦的女道師,歷經數世,神通廣大,功法高超,仍隱于嵩山。李白聞訊后,遍尋嵩山,雖終未得見,卻心懷崇敬。李白在嵩山學道三年有余,得到元丹丘無微不至的關懷,元丹丘無私傳授道教修煉秘訣,李白深懷感激。為追求更高道境,李白告別元丹丘,前往拜師胡紫陽。
天寶元年(742年)秋,得益于吳筠、玉真公主等人的舉薦,唐玄宗下詔征召李白入京。李白遂“仰天大笑出門去”,滿懷政治理想,直赴長安。
天寶四年(745年),李白前往山東歷城的紫極宮,拜請道士高如貴傳授道法,這成為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李白反剪雙手,步上法壇,虔誠膜拜,從高天師手中接過朱筆書寫于白絹之上的“道篆”,正式成為一名道士,終于實現了他多年追求仙道的夢想。此時,他寄情山水,游歷仙境,吞金服砂,力求精神上的超脫,徹底摒棄了塵世的功名富貴。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永王李璘以平叛為名,邀請李白擔任幕僚。出于一片愛國熱忱,李白慨然應允。然而,李璘暗中懷有與兄長唐肅宗李亨爭奪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平定,李白也因此獲罪,被判處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流放途中獲赦免。此時,他已五十八歲,年近花甲。
上元二年(761年),聽聞李光弼率軍征討史朝義,李白毅然從當涂北上,請求參軍殺敵,但剛到金陵便因病倒下,只得返回當涂縣,在叔叔李陽冰家中休養,直至離世。
綜觀李白一生,除了嗜酒之外,他還對月亮情有獨鐘。李白常常吟詠月亮,甚至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明月奴”,并將妹妹喚作“月圓”。美酒與明月,確實與李白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有傳言稱,李白是乘鯨魚升仙的。相傳在游歷采石江時,平靜的江面突然波濤洶涌,一只數丈長的鯨魚從江中騰躍而起。此時,天空中仙樂悠揚,兩位仙童手持旌節,對李白宣告,玉皇大帝召請太白金星歸位。李白隨即一躍跨上鯨背,仙游而去,羽化成仙。
距離青蓮鄉的隴西院不遠處,坐落著李白的衣冠冢。冢旁有一塊形狀奇特的巨石,傳說這是天降的隕石。想來,作為太白金星下凡的李白,自然不會留下凡人的肉身,僅留下衣冠,并有流星滑落相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