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有力的鑼鼓穿越百年光陰,韻味悠長的唱腔回蕩在古戲臺前。漢戲,這一凝聚著民族智慧與文化交融的藝術瑰寶,正以鮮活的姿態(tài)煥發(fā)生機。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助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尋漢戲之聲,探非遺之魂”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7日走進重慶市酉陽縣,先后探訪趙世炎故居與酉陽漢戲傳承人,在紅色記憶與非遺古韻的交織中,感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對酉陽漢戲的實踐探索,更讓團隊成員深切體會到傳統(tǒng)藝術的獨特魅力。
實踐之行的首站,是位于酉陽龍?zhí)豆沛?zhèn)的趙世炎故居。這座青瓦木樓靜謐矗立,院落里的古樹見證著歲月流轉(zhuǎn)。團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仔細參觀了趙世炎同志生前的生活場景、珍貴照片與手稿。從少年時期的求學經(jīng)歷到投身革命事業(yè)的堅定身影,趙世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人。
實踐成員們正在參觀趙世炎故居。賀文譽 供圖
這次探訪不僅讓大家對當?shù)氐臍v史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為后續(xù)理解酉陽漢戲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埋下了伏筆——正是這片土地上的家國情懷與民族氣節(jié),滋養(yǎng)了多樣的文化形態(tài)。
離開趙世炎故居,實踐團隊前往酉陽漢戲傳承人的家里,拜訪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酉陽漢戲代表性傳承人石老師和鞠老師。酉陽漢戲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土家族、漢族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既有昆曲的細膩,又有川劇的潑辣。石老師演示著經(jīng)典動作,一邊向團隊介紹,鞠老師在旁邊用京胡伴奏,“你看這個‘云手’,講究圓活連貫;那個‘亮相’,要的就是精氣神!”他們的眼神里滿是對這門藝術的熱愛。談及傳承現(xiàn)狀,石老師坦言不易:“年輕人大多喜歡流行文化,愿意沉下心學漢戲的越來越少。”但她也笑著說,近年來當?shù)卣哟罅朔龀至Χ龋粌H開設了漢戲興趣班,還在中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大家都在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
實踐成員們正在觀看石老師、鞠老師的表演。賀文譽 供圖
鞠老師正在為我們講解京胡。賀文譽 供圖
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不僅觀看了完整的《秦香蓮》選段,還嘗試跟著傳承人學唱簡單唱腔、模仿基礎身段。“看似簡單的一個臺步,練起來才知道有多講究,既要穩(wěn),又要美,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親身體驗后,團隊成員對傳統(tǒng)藝術的敬畏之心更甚。
此次實踐探索,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酉陽漢戲不僅是一門表演藝術,更是當?shù)孛褡逦幕摹盎罨保休d著歷史記憶、民俗風情與民族智慧。從趙世炎故居的紅色精神到酉陽漢戲的非遺傳承,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始終在代代相傳。
“保護非遺不是把它放進博物館,而是要讓它‘活’在當下。”團隊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通過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把此次實踐中的所見所聞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酉陽漢戲的魅力。那是酉陽漢戲在時光里的回響,也是傳承者們對文化根脈最堅定的守護。
合影留念。賀文譽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