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一個風光一時的退休大臣尹嘉銓,因一封奏折險些斷送全家性命。
尹嘉銓作為直隸的一名舉人,他因父親尹會一的官員身份得以入仕。
尹家是個書香門第,父親尹會一在雍正年間就已官至吏部尚書,位高權重。尹嘉銓繼承了家學淵源,才學出眾,書寫文章頗有名氣。
乾隆皇帝愛文好學,對文才出眾的臣子格外欣賞。于是尹嘉銓從一個小小的刑部主事一路升遷,最終擔任大理寺正卿,掌管刑獄事務,還被委任為教授皇族子弟的覺羅學主管。
這種重任對一個漢人來說,實屬不易。
乾隆對尹嘉銓的器重還不止于此。在尹嘉銓提出要將朱熹的《小學》列入覺羅學教材時,乾隆不僅采納,還任命其編撰疏注。
這讓尹嘉銓在文壇聲名鵲起,儼然成為清廷的一位“名儒”。仕途順暢,名聲在外,尹嘉銓也承受著皇帝的恩寵。
然而,寵臣之位如同風中燭火,稍有不慎便可能化為灰燼。
退休后,尹嘉銓本該安享晚年,然而他卻心有不甘。或許是習慣了在朝中的顯赫地位,抑或是為了鞏固自家的名聲,他想出了一個“孝心”的辦法。
他趁乾隆巡視五臺山回程之際,遞上一封奏折,要求為已故父親尹會一賜謚號,并入祀孔廟。這兩個請求看似合理,卻實在不自量力。
在清朝,御賜謚號乃是極高的榮譽,通常只有對國家貢獻卓著的大臣或皇親國戚才有資格。至于孔廟,那更是儒家圣地,只有德行和學問超群的大儒才能入祀。
尹會一雖官至吏部尚書,卻遠未達到這些標準。尹嘉銓的請求顯得過于狂妄,甚至有些不敬。
他自以為這是孝順,卻在乾隆眼中成了冒犯皇權的行為。
乾隆看到奏折后怒不可遏,認為尹嘉銓此舉是對他的判斷力的質疑和侮辱。他下令查抄尹家,試圖尋找更多的罪證。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之嚴厲是眾所周知的,尹嘉銓作為一個文人,寫過大量文章,很容易被解讀出所謂“忤逆”之意。最終,這些“罪證”堆積如山,尹嘉銓一家被判凌遲處死,岌岌可危。
然而,就在行刑前,乾隆卻突然改了主意。他將尹嘉銓一家減刑為流放,理由竟與尹嘉銓在獄中的表現有關。
據說,尹嘉銓在牢中表現得異常平靜,對即將到來的死刑毫不畏懼。他照常吃肉喝酒,似乎已經坦然接受了命運。
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讓乾隆產生了疑問:或許尹嘉銓并不是故意冒犯,他只是過于自信失了分寸。
更重要的是,乾隆作為一代帝王,深諳權術。他既要維護皇權尊嚴,又要展現“皇恩浩蕩”。
若一味嚴懲尹嘉銓,不僅顯得自己過于苛刻,還可能引發輿論的不滿。于是,乾隆選擇了流放,讓尹嘉銓一家“活著受罪”,既保住了皇家的威嚴,又樹立了自己的寬容形象。
尹嘉銓的故事看似荒誕,卻折射出清朝官場的復雜權力關系。乾隆的文字獄固然嚴苛,但尹嘉銓也并非無辜。
作為一名老臣,他未能準確把握皇帝的心思,未能量力而行,最終導致了悲劇。或許,他早該明白,皇帝的寵愛不是永恒的,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這場風波讓尹家家破,子孫世代流放邊疆,也為后人敲響了警鐘。
信息來源:[清代歷史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