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胸外科成功為一名64歲極重度通氣功能障礙合并左肺腺癌患者實施胸腔鏡微創手術。通過多學科聯合診療、個性化肺功能康復及精準手術規劃,突破傳統手術禁區,為患者贏得生機,充分彰顯了我院在胸部腫瘤診療領域的技術優勢。
高危病例挑戰醫療極限
患者因體檢發現左肺下葉占位半月,于4月14日收入我院胸外科。外院CT顯示左肺下葉外基底段41×29mm軟組織團塊,伴毛刺及鈣化,惡性特征顯著。入院后PET-CT提示病灶代謝活躍,高度懷疑惡性腫瘤。然而,肺功能檢測顯示FEV1僅占預計值24%,屬極重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常規全麻手術風險極高,一度陷入治療僵局。
多學科協作定制個體化方案
胸外科劉強主任團隊聯合腫瘤內科、放射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專家展開專項討論。鑒于患者肺功能儲備極低,專家團創新提出“術前強化康復+精準分期手術”策略:
1. 肺功能康復:醫護團隊為其制定抗阻呼吸訓練計劃,通過持續鍛煉改善通氣功能。
2. 病理確診:4月25日行穿刺活檢,明確腺癌診斷。
3. 動態評估:4月27日復查肺功能提升至FEV1占預計值31%,達到手術臨界條件。
微創技術護航精準切除
5月7日,在麻醉科協同下,胸外科團隊采用單孔胸腔鏡技術,通過第五肋間腋前線2.0cm微小切口,成功完成左肺下葉外基底段切除術。術中精細處理胸膜粘連,完整清掃淋巴結,同時保留神經功能。手術半小時,出血量僅5毫升,術后當日即撤除監護儀,患者快速康復。
全程管理彰顯人文關懷
治療期間,醫護團隊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理念:
- 術前:營養科定制低脂高蛋白飲食,加速術后恢復;護理團隊每日指導呼吸訓練,預防并發癥。
- 術后:1天下床活動、4天拔除引流管、8天出院,實現快速康復。
- 心理支持:及時疏導焦慮情緒,患者家屬致謝:“醫技精誠破難題,仁心暖情護新生”。
劉強主任表示:“此類患者手術需平衡腫瘤根治與心肺保護雙重目標。我們通過多學科風險評估、動態功能監測及微創技術創新,將原本禁忌證轉化為可治病例,體現了精準醫療與快速康復理念的深度融合。”
肺功能訓練改寫治療結局
患者從“無法耐受手術”到成功施行胸腔鏡手術,關鍵在于圍手術期肺功能康復。胸外科團隊通過抗阻訓練使FEV1提升近7個百分點,為手術創造條件。這一實踐驗證了個體化康復在胸科手術中的核心價值,也為同類病例提供了可借鑒的臨床路徑。
我院胸外科將持續深化多學科協作,優化圍手術期管理體系,以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為刃,為更多高危患者開辟生命通道。
供稿|護理部 路平
編輯&責編|業務拓展部 張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