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 興 華
(1955——2025)
1977年考入華東師大歷史系,1979年破格考上華東師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198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晉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先后在華東師大歷史系、藝術系任教。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委、上海市書協代秘書長、流行書風展主持人等。曾任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出版《中國書法全集?秦漢簡牘帛書》《書法技法通論》等三十余部專著。
都會過去 無非塵土
勿以古法論短長:個性化書法“異于前人”的探索價值與不足之思
——兼論沃興華的筆墨實踐
□ 邵 巖
書法的長河里,古人的碑帖與法度曾是照亮前路的燈塔,但不應成為圈定邊界的柵欄。評判個性化書法的探索,若執著于用古人的結構范式、用筆準則、章法邏輯作標尺,實則是用過去的框架丈量未來的可能——這一點,從歷史上那些極具個性的書家身上便能得到深刻印證,而當代書家沃興華的書法實踐,更將這種“異于前人”的探索推向了時代前沿,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討論樣本。
楊維禎的行草何曾循規蹈矩?他將章草的古樸與行草的靈動糅合,線條如劍戟森然,結構打破傳統的均衡,字形欹側中帶著奇崛的張力,在當時看來無疑是對傳統的“離經叛道”;徐渭的書法更不必說,墨色淋漓如驟雨,字形欹側似驚鴻,用筆不拘中鋒、章法不顧疏密,全然跳出了“二王”以來的典雅范式。若以彼時的“古法標準”細究,他們的作品或許滿是“不足”:楊維禎的線條“失之剛硬”,徐渭的布局“失之狂亂”。但恰恰是這些“不同于前人”的突破,讓他們在書法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記——他們用筆墨回應了自己的時代,也為后來者開辟了新的審美路徑。
沃興華的書法,正是當代語境下這種“異于前人”的典型。他以碑學為根基,卻不困于碑刻的既定形態:將《張遷碑》的方勁拆解為破碎的點畫,把《石門頌》的縱逸轉化為扭曲的結構,章法上借鑒現代構成主義,讓字群在擠壓、疊加中生出視覺沖擊,甚至主動削弱文字的識讀功能,讓筆墨本身成為傳遞張力的符號。這種探索若以“古法標準”(如“中鋒用筆”的絕對權威、“行氣貫通”的章法邏輯)審視,自然難逃“不合規矩”的苛責——正如楊維禎的“欹側”被斥為“失卻端莊”,徐渭的“狂亂”被譏為“全無體統”,沃興華的“解構”也常被貼上“背離傳統”的標簽。但正如文章所言,這種評判本質是“用過去的框架丈量未來的可能”:古人用筆墨回應山河破碎與個性解放,而沃興華正在用筆墨回應數字時代的圖像審美與個體表達需求,其“異”的本質,與楊維禎、徐渭對時代的呼應并無二致。
這種探索的價值,首先在于為書法開辟了時代性的表達路徑。傳統書法的核心是“書寫性”,以筆法節奏、墨法韻味構建文人精神載體;而沃興華的實踐強化了“觀看性”,讓書法從“案頭雅玩”走向“視覺符號”,這恰是對圖像時代的回應——當年輕人更習慣從短視頻、海報中獲取視覺共鳴,沃興華的筆墨探索讓書法得以與當代審美對話,正如楊維禎用“劍戟之筆”呼應元末士人“狂狷不屈”的精神,其價值在于讓書法在新的時代土壤中“落地生根”。其次,他激活了傳統資源的當代生命力:其作品中碑刻的生拙、摩崖的殘缺被放大為顯性特征,本質是對碑學“重氣勢、尚率真”精神的極致延伸,正如吳昌碩從石鼓文中挖出“金石氣”,沃興華從碑刻傳統中拆解出“視覺張力”,讓古老的書法基因在當代煥發新的可能。
當然,探索中的“不足”也客觀存在,但這“不足”絕非“不合古法”,而在于探索本身的完整性。比如,部分作品中線條的狂放與結構的扭曲未能形成內在呼應,某一處突兀的散鋒可能割裂了整體節奏,過度的解構有時讓筆墨語言顯得雜亂——這正如楊維禎早期作品“剛硬過甚”,徐渭中年作品“狂亂失序”,都是突破傳統平衡后,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時的“試錯痕跡”。楊維禎晚年作品逐漸在“欹側”中融入“穩勁”,徐渭后期作品在“狂放”中暗含“亂中有序”,可見這種“不足”是探索的必經之路:沃興華的筆墨實踐中,那些被詬病“失卻筆墨韻味”的地方,實則是他打破舊有規則時“用力過猛”的掙扎,而這種掙扎恰恰證明了探索的真誠與勇氣。
看待這些不足,當懷“理解之同情”。楊維禎的“剛硬”源于掙脫元代柔媚書風的急切,徐渭的“狂亂”藏著對情感直抒的執著,沃興華的“解構”則是對書法“當代性”的突圍——他們的“不足”都不是“離傳統太遠”,而是“新的表達系統尚未成熟”。解決之道,亦不必退回古法窠臼,而應如文章所言“在探索的軌道上持續深耕”:比如強化整體氣韻的連貫性,讓每一處結構變形都與用筆節奏、章法呼吸形成呼應;錘煉筆墨語言的純度,讓側鋒、散鋒的運用既保鋒芒,又增質感;在“破”與“立”間找支點,不必承接古法的具體規則,卻可借鑒傳統中“整體和諧”的智慧。
說到底,沃興華的書法實踐與楊維禎、徐渭的探索一脈相承:他們都在用筆墨回應自己的時代,都在“異于前人”的道路上留下帶著不足卻充滿勇氣的足跡。評判他們的作品,若執著于“是否合于古法”,便錯過了書法作為“活的藝術”的本質——它從來不是刻在碑帖里的固定范式,而是一代代創作者用筆墨與時代對話的持續實踐。沃興華的探索或許不完美,但正如楊維禎、徐渭的“離經叛道”最終成為書法史的重要篇章,他的筆墨實踐也在為書法的當代可能性提供著珍貴的“試錯樣本”——這正是個性化探索最深刻的價值。
2025年7月19日于威海
主 編
豬大人
出 品
黔藝空間
來 源
邵巖
通 訊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藝術網 今日頭條 一點資訊 網易新聞 搜狐新聞
騰訊新聞 阿里文娛 360瀏覽器 UC瀏覽器 惠頭條 書藝時空
黔藝空間由中國美術學院學生聯合創辦,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集藝術名家工作室、書畫圖文裝幀設計、藝術教育、藝考動態、高校藝術交流、藝術家宣傳與推廣、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文房四寶、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多個文化產業為一體。黔藝空間藝術平臺運營內容主要為網絡線上媒體宣傳與推廣,包括藝考動態、藝術家宣傳與推廣、高校藝術交流、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為廣大藝術家提供高品質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