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是樓市的前瞻反應。
透過土拍市場的行情,可以預見接下來至少一年住宅產品的供應趨勢。
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的土地成交呈現量降價升的情況,土地供應延續“控量提質”的基調,高能級城市與低能級城市之間分化加劇,頭部房企與普通房企之間的差距拉大,土地市場正在加速走向集中化。
與此同時,各地的拿地規則也在持續優化,仍有能力拿地的房企,迎來了屬于他們的“好時代”。
各能級城市土拍分化加劇
TOP20城市成為成交絕對主力
今年的土地供應秉持“控量提質”的原則,少供地,供好地。宅地供應建面和成交金額同比均出現下降,但是不同城市之間冷熱不均。
一二線城市土地成交量價齊升,而三四線城市則量降價升,不同城市之間的差距繼續拉大。
1、一二線城市土拍回溫,呈現量價齊升態勢
據wind數據,上半年全國宅地成交建面17769萬平方米,較2024年同比減少5.2%。
與此同時,土地的成交價格則逆勢上升。上半年的全國宅地出讓共收金7906億元,同比上升13.7%。成交建面減少,而成交總價上升,說明土地的成交單價是上行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的全國宅地的成交樓面價均值為4449元,同比大漲22.2%。
土地成交均價上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高能級城市的土地成交占比提升;二是高價地的成交量增加。
各城市間分化加劇,高能級的一二線城市無論土地成交量,還是土地成交均價都穩步上升。
而一二線城市的土地成交價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樓面價方面,正如大家所感知,上半年地王頻出,各地的樓面價記錄不斷被刷新。了解AI智能工牌pro,讀懂客戶,加速轉化
比如杭州,上半年杭州憑借1161億元的成交金額,位列全國第一,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杭州土地市場的熱度可謂領跑全國,上半年有將近20個板塊的地價都創下新高,核心區域的樓面價更是突破了8.8萬元。
上海靜安大寧、楊浦內環、浦東中環等板塊也都有新地王出現;北京打破了“兩集中”以來宅地最高單價記錄,海淀樹村地塊成交樓面價突破10萬元/㎡。此外,廣州、成都、武漢、重慶等地也都有新的板塊地王誕生……
統計顯示,上半年核心一二線城市共計賣出了24宗樓面價超過5萬元/㎡宅地。
相比之下,三四線城市則要冷清許多,無論成交建面,還是成交金額都還在進一步縮水。
值得注意的是,在“控量提質”的大背景下,三四線城市供地也是盡可能的拿出壓箱底好貨,盡管成交量還在下探,但平均樓面價卻止跌回升。
第二,成交高度集中化,top20城市成交占比約7成
尋找確定性,在房企投資行為中已被放到第一位。近年來,房企優化收縮投資戰略,不約而同的聚焦到少數高能級城市,不斷推高投資的集中度。
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宅地成交top3城市,也即杭州、北京、上海三者的宅地出讓金額合計達到2805億元,占到全國300城土地成交金額的約33%。
賣地幾乎成了高能級城市的“專屬權利”,基本面一般的三四線城市已經很難參與其中。土地成交金額前20家城市,已經占到全國300城總成交金額的68%。
足見土地成交集中度之高。
土地出讓現“高階”玩法
多地推行土地捆綁出讓模式
今年2月份,北京“三間房D區1205-0007和南區1202-0006、0007地塊”打包出讓地塊。
該地塊構成較為復雜,不僅有好房子宅地,也有普通住宅用地,還有商辦用地。地塊最終被保利金茂聯合體以10%溢價拿下。
事實上,不同板塊,不同性質地塊打包出讓,并非首次出現。早在2024年,北京便已開始試水。
2024年6月份,“酒仙橋地塊+前葦溝地塊+中關村朝陽園北區F3地塊”打包出讓,被中建智地拿地。同年11月“小紅門+酒仙橋+十八里店”組合地塊成交,拿地的是中海新城。
有了“大哥”打樣,其他省市也紛紛跟進。
去年底,成都首次推出打包出售的組合用地。4幅連襟地位于青羊區外金沙板塊,其中一幅是住宅兼商業用地,其余3幅是純宅地。
4幅地塊土地面積總計約158畝,容積率均為1.8,地塊最終由建發摘下,成交總價合計約34億元。
上海今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也掛出了兩宗組合地塊。
其中,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的組合地塊,由兩幅宅地和一幅餐飲旅館用地組成,總出讓面積21.72萬㎡(地上19.55萬㎡、地下2.17萬㎡),綜合容積率1.02,其中宅地的容積率僅1.01。出讓條件規定必須自持全部約5萬㎡左右的商業配套,并引入國際知名五星級酒店。
地塊由象嶼地產以總價66.79億、樓面價3.02萬/㎡、溢價率18.97%競得。
另一宗組合用地位于青浦西芩單位,共包含8幅子地塊,其中4幅為住宅和辦公混合地塊(容積率為2.0-2.2)、3幅為商辦地塊、1幅為商業地塊,總出讓面積16.77萬㎡(地上14.19萬㎡、地下2.58萬㎡),總規劃建面29.2萬㎡。地塊由城投公司長三角投資以底價競得。
此外,河南今年2月份也出臺文件,明確提出 “實施宗地組合供應”,允許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將鄰近的產業、住宅、商業地塊打包為一個項目,分別出具規劃條件后整體出讓。
從目前來看,土地捆綁出讓模式并沒有固定套路,可以是質地不同的宅地組合,也可以是住宅+商辦/酒店;可以是同板塊相鄰地塊打包出讓,也可以是跨板塊地塊捆綁出讓。了解AI智能工牌pro,批量生產銷冠
無論哪種形式,對房企而言都意味著準入門檻抬高。
一方面,捆綁出讓地塊體量大,資金門檻也隨之提高,對于房企的資金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捆綁出讓地塊可能位置有好有壞,業態也更為復雜,非??简灧科蟮木C合開發及運營能力。
今年以來,這一土地出讓模式在多地展開,有進一步普及的趨勢。顯然,這一模式有利于土地綜合利用,促進產城融合以及區域均衡發展。
不過,絕大部分中小房企注定無緣參與。這將助推優質土地資源進一步向頭部房企(尤其國央企)集中,加速行業馬太效應的形成。
各地優化土地出讓規則
對拿地房企越來越友好了
樓市持續低迷,土地市場風向逆轉。
如今的土地市場,早就不是賣方市場,而是買方市場。地方政府賣地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誠意,才能吸引到足夠的買家。今年以來,各地無論是供地質量,還是供地規則都在持續優化。
1、響應好房子建設,各地主推低容積率優質地塊
今年是好房子的落地年,土地供地自然要為好房子建設“鋪路”。
5月份開始實施的《住宅項目規范》,明確規定住宅容積率≤3.1、高度≤80米。目的就是終結高層建筑“鴿子籠”模式,提升居住舒適度,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從上半年的土地供應來看,各地都在主動調低容積率。克而瑞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初,全國容積率2.0以下在售地塊的占比已經達到44%,創下近四年來新高。
以深圳為例,深圳素來以高容積率而出名,過去很多高端改善項目的容積率直奔4.0,剛需剛改項目更是動輒容積率5.0以上。今年以來,深圳出讓的地塊容積率可以說是斷崖式降低,其中最低的一宗為2.5容積率。
其他城市就更低了。比如上海,年初平均供地容積率從1.87下降至1.78,北京也從1.53下降至1.45,均為近年來最低水平。
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質的配套和資源,疊加極低容積率低,催生了高熱度、高成交價。
比如武漢武昌區推出的一宗容積率 1.3的地塊,由于條件優質,吸引了14家國央企及民企參與,最終以27920元/㎡樓面價成交,溢價率達到54.36%,成為近年來參與房企最多、樓面價最高、溢價率最高的地塊。
杭州今年上半年供應的宅地中,低密地塊占比過半,共計31宗。而且這些低密地塊有不少位于主城區,甚至是熱門板塊的核心地段。比如建發拿下的蔣村宅地容積率僅 1.1,成交樓面價高達88029元/㎡,成為杭州新晉的單價地王。
優質宅地的放量供應,無疑刺激了房企的拿地動力。當然,也推動“好房子”建設駛入快車道。
2、精準供地,各地紛紛優化出讓條件
今年以來,多地出臺了政策措施,優化土地出讓規則。
比如,精準供地。
鄭州今年土地供應實行“點菜制”: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邀請了十余家房企參與全市全年的供地計劃編制,根據開發企業反饋意見做出調整。
這樣的供地模式,在鄭州史上尚屬第一次。目的就是讓推出的地塊更滿足買方的需求,實現精準供地。
北京今年首次對宅地供應實行彈性指標,根據市場去化靈活增減供地量,并且優先保障軌道站點周邊用地。
又如, 試點“交地即交證”。
深圳前海近期出讓的一宗宅地便采用"交地即交證"的模式,交付土地的同時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及不動產權證書,簡化項目審批流程,縮短項目開發周期。
再如,放寬地塊出讓條件,降低房企壓力。
如,成都、蘇州等地提出,對配建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給予容積率獎勵,如配建社區管理用房、托育設施等可不計入容積率指標;無錫、西安等地支持土地出讓金分期支付,緩解房企資金壓力。
一系列的政策舉措,降低了房企的拿地門檻,也調動房企的拿地積極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