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書法界是能和王羲之一較高下的唐代書法大宗師,董其昌說他: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他就是李北海,李邕,大唐第一個將行楷入碑的人,他的行楷書被后世人評為是“大唐最美”,趙孟頫后來就是學的他成為了后來的行楷第一人。
李北海是大唐里學王羲之書法中的翹楚,他將二王的行法和自身的理解融合成了行楷。他的書法與王羲之的相比,若王羲之書法似春風化雨,溫潤細膩,那么李邕的書法則如大漠孤煙,雄渾剛健。李邕他字泰和,他生性豪放不羈,在仕途上歷經波折,卻將滿腔熱忱傾灑于書法創作之中。
據記載,李邕在少年時期就才名遠播了,但是他為人卻是豪放不羈,不拘小節,與當時講究門、崇尚清談的文人風氣格格不入,故而仕途多有波折。他一生官職不是太高,最終卻落了個慘死于奸臣之手,以陷害其行賄之名被杖打而死,一代才子沒能善終,令人遺憾。
李邕存留下來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精品,他以王羲之筆法為基,但卻不拘泥于其方圓姿媚之態,他大膽思變,將其筆畫和結字進行重新組合與創新,使妍美轉化為雄奇,他筆下的這塊碑文,便可見其書法氣勢磅礴之姿。
此碑就是《李思訓碑》亦稱《云麾將軍碑》,全稱可老長了《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
此碑立于唐開元八年720年,是李邕親自撰文并書丹而后親自鐫刻而成。碑高265厘米,寬115厘米,以行書寫就,共30行,滿行70字,總計1500余字。一般碑文不會前后間隔太久,按時間推算此碑也應該是他42歲左右所作,現存于陜西蒲城橋陵。
碑主李思訓系出唐代宗室,是唐高祖李淵的族孫,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少年得志,在武則天時棄官隱居,唐中宗時又出任左羽林大將軍,后轉為武衛大將軍,且在繪畫領域造詣極高,是唐代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被后世尊稱為“大李將軍”。
碑文詳細記述了李思訓的顯赫家世、仕途經歷以及卓越的藝術成就,與杜甫的《八哀詩》相互印證,為研究唐代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此碑其書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他的書法以王羲之為基,用筆瘦勁凜然,方圓兼備,毫不做作卻又凜然有勢。
起筆多露鋒切入,行筆中提按分明,收筆重頓帶勾勢,以欹側取勢,形成險峻的動態平衡。
中宮收緊,而外延筆畫如劍戟森然,展現出收放自如、松緊有度的張力感。
筆畫牽絲引帶,連綿呼應,字跡大小錯落,結構高低不一,筆勢斷連有序,全碑字勢左低右高,行距緊密卻氣脈貫通。
這種書法既有著北碑那種質樸剛健的風格,又帶著二王書法的瀟灑韻味,把行書的筆法用在碑刻上的技巧推向了成熟。
明代的楊慎在《楊升庵集》中稱其為“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為第一”,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其“寓奇變于規矩之中”。
梁啟超更是評價說:“北海碑版照四裔,云麾尤極龍跳虎臥之姿。”他的書法風格影響了徐浩、顏真卿等諸多名家,對中唐以來的書法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歲月的流轉中,《李思訓碑》歷經風雨侵蝕,原碑下半部字跡已斑駁殘損,但上半部字跡仍清晰可辨。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本,裝裱成冊,共 22 頁,每頁縱 31.6 厘米,橫 22.2 厘米。此拓本清晰,字口細膩自然,飛白顆粒感豐富,是學習《李思訓碑》的絕佳范本。
特別是對喜歡趙體和行楷的朋友來說,李邕的字更是學習的不二之選。清代梁詩正在學趙孟頫之后又進一步去學李邕,才成就了“大清書法第一人”的美譽。李邕的字用筆細膩精準,既繼承了二王的精髓,又融入了唐人的嚴謹細膩,是我們學習正統筆法、直追魏晉的捷徑。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