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的向日葵今天長高了 2 厘米!它喝了我澆的雨水,葉子在跟我說謝謝呢!” 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西二旗分校的小宇舉著自制測量尺,興奮地向媽媽展示他的 “植物日記”,里面歪歪扭扭地記著向日葵每天的變化。
當下中高考改革和命題方向聚焦核心素養培育,從知識記憶轉向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這與學校的向日葵勞動實踐奇妙呼應。學生在辨識向日葵根系時調用生物學知識,制定水肥方案時應用農學原理,記錄生長數據時掌握數學測量邏輯,讓課堂知識自然遷移到勞動實踐中。
這個幾個月前連鞋帶都系不好的小男孩,如今已學會用小鏟子松土、細心為向日葵驅蟲,甚至會測距、寫調查報告。這樣的轉變,正是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西二旗分校《送自己一株向日葵》勞動實踐課程的奇妙效果。
這門課超越了簡單的技能傳授,學校老師表示,勞動教育跳出傳統框架,與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務融合,對標未來人才培養方向,讓心靈在泥土芬芳中自然生長。
隨著《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實施和北京市 “身心健康二十條” 發布,勞動教育被賦予新內涵。該校以向日葵為媒,將勞動教育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高考能力要求融合,為孩子未來競爭力加碼。
走進海淀區社會大課堂勞動實踐基地,眼前的景象令人動容。孩子們蹲在田間,小心翼翼地侍弄自己的向日葵,臉上滿是專注與快樂。“同學們,松土要像給云朵梳頭一樣輕柔,安全防護也必不可少!” 老師在一旁叮囑。
中關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創新性地將《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與 “身心健康二十條” 深度融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 “勞動育心” 課程體系,每個種植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學校結合與心理療愈相關的園藝療法,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勞動教育。孩子們的勞動日志里寫著 “心情不好時,風吹半夏,我的那株向日葵依然為我開放”,這正是園藝療法在心理疏導中的生動體現。在第三季 “向陽減壓行動” 中,學生通過 “陽光充電行動” 拔除田間 “粗心草”,將考試壓力具象化為可觸摸的勞動操作;“向日葵能量圈” 繪畫則讓孩子把焦慮轉化為藝術表達,將向日葵的明亮、溫暖與韌勁畫進心里。學校數據顯示,參與課程的學生情緒穩定性整體提升,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得到生動詮釋。
在身體發展層面,課程設計可謂匠心獨運。松土鍛煉小肌肉群,施肥訓練手部精細動作,測量培養肢體協調能力,這些看似平常的農事活動,實則都是經過科學設計的成長課程,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著身心的同步發展。
更值得關注的是課程體系的完整架構——從植物生命周期管理的種植主題,到認識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題,再到學習景觀設計的園林主題,形成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閉環。
校內課程規劃圍繞向日葵生長周期設置了系統探究模塊:
這種“專項突破→跨學科融合→特色發展”的進階路徑,讓勞動教育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