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如何避免中青年早逝的悲???
撰文 | Key
小編還記得之前有一則36歲的知名財經媒體人因突發重癥肺炎4天離世的消息,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令廣大網友不解的是,36歲中青年從出現發熱癥狀到出現重癥肺炎去世僅用了4天時間,對于患者的具體死因我們尚不清楚,不適合貿然加以分析,但我國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人都曾“中招”,感染過新冠肺炎,其中部分患者發展成重癥肺炎,在社會上引起的廣大反響。
究竟什么樣的發熱臨床上需警惕?如果出現了發熱,應如何得到有效診治?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早期識別發熱的危險因素
至關重要!
1、定義:正常人體體溫被認為是37℃,但在健康個體中可能相差高達1℃。核心體溫升高是重癥監護室的常見表現。
盡管“發熱”、“體溫過高”等術語被普遍使用,但它們尚未得到普遍定義。美國重癥監護醫學會(SCCM)、國際疾病統計分類(ICD)和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將發熱定義為核心體溫≥38.3℃。
2、臨床癥狀:臨床上可引起發熱的原因多種多樣,發熱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目前臨床上以感染性發熱較為多見,主要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
不論是急性、亞急性、慢性或者局部性、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發熱,多見于感冒、流感、肺炎、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一般急性感染所引起的發熱癥狀起病較急,但在經治療后消退較快,而慢性炎癥常出現持續性低熱的表現。
3、發熱的發病機制:致熱源。致熱源一詞用于描述導致發熱的任何物質。致熱源可為內源性,也可為外源性。內源性致熱源屬于一類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蛋白質,稱為細胞因子。引起發熱的細胞因子更確切地稱為致熱性細胞因子。外源性致熱源—外源性致熱源來自宿主體外,主要是微生物及其產物,例如毒素。
4、若是發熱程度較輕,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物理降溫,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藥物進行降溫。但如果是39℃以上持續不退的高溫,同時伴有全身乏力、胸悶氣急、小便變少、暈厥等癥狀,需引起高度警惕,一定要及時就醫處理。
認識重癥肺炎,
預防別大意!
1
定義:
重癥肺炎是由肺組織(細支氣管、肺泡、間質)炎癥發展到一定疾病階段,惡化加重形成,引起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社區獲得性肺炎、醫院獲得性肺炎、健康護理相關性肺炎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均可引起重癥肺炎。
重癥肺炎病死率高達30%~50%,可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其中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sCAP)是社區獲得性的肺炎(CAP)中最具致命性的一種,其特點是高發病率、高重癥監護室(ICU)入住率和高死亡率。
2
重癥肺炎的主要癥狀包括:
① 發熱:患者體溫可能超過38℃,甚至高于40℃,發熱期間可能伴有寒戰等、為主要癥狀;
② 呼吸困難:重癥肺炎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可能伴有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
③ 精神狀態異常:重癥肺炎患者會出現精神狀態異常,如頭暈、失眠、焦慮、恐懼等;
④ 其他癥狀:患者可能會出現乏力、咳血、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
3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①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升高、血小板減少等,其中血小板進行性下降多提示預后不良;
② 生化檢查:包括乳酸、肝功能(轉氨酶、膽紅素、白球比)、腎功能(肌酐、尿素氮)、血糖、電解質、白蛋白等監測指標。其中乳酸≥4mmol/L多提示預后不良;
③ 凝血功能:重癥感染及其炎癥反應可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血栓形成及出血風險,嚴重者可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故凝血四項及D-二聚體等檢查應作為重癥肺炎患者的常規檢測和監測指標;
④ 感染指標:如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等,其中CRP>10mg/L提示急性炎癥反應,可以用于病情評估和預后判斷;顯著升高的PCT(正常參考值<0.05μg/L)對全身重度感染性疾病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可作為重度感染的早期預測指標。
⑤ 其他:包括尿常規、糞常規、動脈血氣分析等。
病原學檢查
重癥肺炎患者推薦病原學檢查方法包括:痰涂片及培養、血培養、胸腔積液培養、肺泡灌洗、非典型病原體篩查、呼吸道病毒篩查、嗜肺軍團菌1型尿抗原及肺炎鏈球菌尿抗原等。注意盡量在抗菌藥物治療前采集標本。盡快送檢,不得超過2小時。
影像學檢查
肺炎患者應于入院時常規進行正側位x片或胸部CT檢查,對于重癥肺炎患者,尤其初始治療無反應甚至加重時,需注意復查影像學并與之前結果進行比較。
4
診斷標準
主要標準
① 需要有創機械通氣;② 有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活性藥物治療。
次要標準
①呼吸頻率≥30次/分;②氧合指數≤250;③多葉肺受累;④存在意識/定向障礙;⑤存在氮質血癥;⑥白細胞數低于正常水平;⑦血小板低于正常水平;⑧體溫低于正常水平;⑨血壓低,需要液體復蘇。
符合1項主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以上者,才能診斷為重癥肺炎。
此外,IDSA和美國胸科學會(ATS)對重癥肺炎診斷標準中的次要標準額外加了三條:①白細胞減少癥(WBC計數小于4×109/L);②血小板減少癥(血小板計數小于100×109/L);③體溫降低(中心體溫<36℃)。
5
治療原則
①營養支持治療:因重癥肺炎早期患者可能會出現低氧、高熱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其體內蛋白的流失較多,營養的消耗也是非常快的,需早期腸內營養,注意減少誤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
②病原學治療:應根據細菌監測結果及時應用抗菌藥物;
③呼吸支持治療:患者如果高流量吸氧不足以緩解缺氧癥狀時,可以嘗試使用無創通氣。一旦患者呼吸困難加重,需氣管插管輔助通氣;
④循環支持治療:充分進行液體復蘇,改善微循環,同時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
6
預后及預防策略
一般來說經過積極的治療,重癥肺炎的預后尚可,積極迅速地控制感染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重癥肺炎嚴重性取決于局部炎癥的程度和肺部嚴重的播散,還有全身炎癥反應的程度,若重癥肺炎在伴有心肺疾病基礎的附加因素上,或是特殊的源生物感染,禽流感病毒,軍團菌等,會增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的風險。
秋冬季是肺炎的高發時期,在日常生活習慣上,預防肺炎的方法包括: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吸煙、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此外,對于兒童和老年人等肺炎高發人群,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推薦接種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
參考文獻:
1. 劉麗紅,屈滿英,劉瑩,等. 成人重癥肺炎臨床特征及病原學分析.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2,31(11):1521-1525.
2. 侯佳彤,吳筱箐,梁杰佳,等. 重癥肺炎營養治療進展. 中國醫師雜志,2020,22(07):1118-1120,f3.
本文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責任編輯:急診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