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暑時間
7月22日
農(nóng)歷六月二十八 星期二
今日,大暑!
民諺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作為夏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正值"三伏"中最炎熱的中伏前后。
天地間陽氣達到鼎盛,濕熱交蒸,稍不留意就可能讓身體受損。
此時節(jié),養(yǎng)生更需順應天時,把握“熱養(yǎng)” 之道。
遵循以下“三忌、三宜、三秘訣”,輕松應對“桑拿天”中最難熬的20天。
三忌
一、忌過度貪涼
《黃帝內經(jīng)》有言:“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夏季陽氣外浮,若過度貪涼,極易導致寒邪侵襲,進而損傷脾胃。
身體的火氣被壓下去,不是真的清爽,是把邪氣堵在里頭。
時間長了,精神頭不足,干什么都沒力氣。
要少吃冰鎮(zhèn)食物,將飲品置于室溫片刻再飲。
出汗后先擦干身體,稍作休息再進入空調房,減少冷熱交替對身體的刺激。
建議選擇清晨或日落后進行八段錦、太極等柔和運動,以微微汗出為度。
運動后可用熱毛巾擦拭全身,既能清潔又助毛孔舒張。
切記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傷津耗氣。
二、忌飲食過油
《黃帝內經(jīng)》有言:“高粱之變,足生大丁?!?/strong>
飲食過油,看著香,吃著過癮,其實給身體添了不少負擔。
夏季腸胃功能相對較弱,若飲食過于油膩,會加重消化負擔,導致積食、腹脹。
大暑高溫下,人體代謝加快,高油食物易生內熱,引發(fā)口干舌燥、便秘等癥狀。
多余的油在身體里積著,人容易發(fā)沉,沒精神,稍微動一動就累。
日子久了,身體里的平衡被打亂,還可能招來一些麻煩,讓人不得安生。
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烹飪時少油少鹽,采用蒸、煮、涼拌等方式。
晚餐可適當吃些雜糧粥,既能補充營養(yǎng),又能減輕腸胃負擔。
三、忌熬夜耗神
《黃帝內經(jīng)》里講:“人臥則血歸于肝?!?/strong>
夏季晝長夜短,熬夜不睡,將會損耗肝陰,影響身體修復。
大暑時節(jié),人體能量消耗大,熬夜更易導致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
熬夜耗神,看著是多擠了點時間,其實把身體里的精氣神一點點往外抽。
神被耗多了,人會變得煩躁,沒耐心,一點小事也容易上火。
日子久了,臉色差,沒氣色,身體的底子也跟著虛,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扛不住。
到了該休息的時候,讓身體和腦子歇一歇,神才能慢慢攢回來。
神足了,人清醒,做事有勁頭,日子過得也有精神頭,心里踏實。
建議每晚 11 點前入睡,保證 7-8 小時睡眠;午間可小憩 15-30 分鐘,補充精力。
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chǎn)品,可聽輕柔音樂、泡腳助眠,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三宜
一、兩種清熱解暑瓜
大暑吃瓜,是順應時節(jié)的通透。
天熱得像個蒸籠,人渾身發(fā)沉,吃口瓜,清甜汁水順著喉嚨流下去,暑氣能跟著散一半。
其中,冬瓜和絲瓜尤其不錯。
1、冬瓜
《本草再新》記載:“冬瓜清心火,瀉脾火,利濕去風?!?/strong>
冬瓜富含高水分和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有助于排出體內濕氣。
冬瓜帶著涼潤氣,不烈,不燥,剛好能潤一潤被暑氣烤干的身子。
夏季常吃冬瓜,可緩解暑熱引起的口渴、尿黃,對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有益處。
2、絲瓜
絲瓜性涼味甘,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
絲瓜中含有豐富的黏液質和維生素C,能夠有效滋潤皮膚并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大暑的熱再盛,肚里有口瓜的清甜,心里就不那么躁,日子過得也順氣。
食用絲瓜,可涼拌或清炒,既能開胃,又能緩解夏季常見的咽喉腫痛、便秘等問題。
二、一味祛濕健脾茶
赤小豆薏米茶是大暑祛濕的良方。
赤小豆具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而薏米則能利水消腫、健脾止瀉。
將兩者炒制后煮茶飲用,能減輕寒性,更適合夏季長期飲用。
這款茶有助于排出體內濕氣,有效改善因濕邪導致的困倦乏力、舌苔厚膩等癥狀,是夏季的理想飲品。
三、兩道滋陰潤燥湯
暑氣烤得人渾身發(fā)燥,汗珠子落得勤,身體里的津液跟著往外跑,嘴里干、心里躁,連帶著胃口也蔫了。
這時候一碗湯下肚,從舌尖到心里都透著爽。
1、冬瓜蓮子百合湯
冬瓜自帶清潤之氣,大暑天吃著不燥,還能幫著身體排走多余的濕熱;
蓮子性子平和,能穩(wěn)住心神,夏天心火旺、睡不踏實的人,喝著尤其舒服;
百合帶點甘涼,潤得很,剛好對付暑氣烤出來的口干舌燥。
做法也簡單:冬瓜去皮后切成塊狀,蓮子去芯以避免苦味,鮮百合則掰成瓣狀并清洗干凈。
一起扔進砂鍋,加清水沒過食材,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上半小時,出鍋前少放點點鹽調味。
冬瓜蓮子百合湯喝起來清清爽爽,沒負擔,一碗下去,喉嚨潤了,心里的躁勁兒也能壓下去幾分。
2、銀耳雪梨山藥湯
雪梨帶點涼甜,咬著脆,燉軟了更潤,對付口干、嗓子干癢特別對癥;
山藥是溫性的,補脾胃又不燥,剛好中和梨的涼,哪怕脾胃弱的人也能喝。
燉的時候不用太復雜:銀耳提前泡發(fā)撕成小朵,雪梨去皮后切成塊狀,山藥去皮切成滾刀塊,再加入幾顆去核的紅棗以調味。
一起放進鍋里加足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1 小時,直到銀耳出膠、山藥綿軟,喝的時候可以少淋點蜂蜜(涼一點再加,免得破壞營養(yǎng))。
三秘訣
一、按揉曲池穴
穴位位置: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肱骨外上髁與尺澤連線的中點處。
按摩手法:以拇指輕柔按揉3分鐘,直至感受到適度的酸脹感。
按摩功效:曲池穴作為大腸經(jīng)的合穴,按揉該穴位具有清熱解表、疏經(jīng)通絡的功效,緩解大暑時節(jié)常見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熱癥。
三、推揉豐隆穴
穴位位置:外踝尖上方8寸,位于脛骨前肌外側邊緣。
按摩手法:將食指和中指并攏,以由輕至重的力度推揉2-3分鐘。
按摩功效:豐隆穴是化痰祛濕的要穴,堅持按揉可改善體內濕氣重引起的痰多、身體沉重等癥狀,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三、點按關元穴
穴位位置:下腹部,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中下方3寸處。
按摩手法:用手掌根部按揉 3 分鐘,以腹部有溫熱感為佳。
按摩功效:關元穴是培元固本的重要穴位,大暑按揉可補充陽氣、調理氣血,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夏季常見的疲勞乏力。
古語云:"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熾烈的陽光恰是萬物生長的能量源泉。
把握這最后的盛夏時光,遵循自然之道調養(yǎng)身心,既要防暑降溫,又要兼顧祛濕健脾,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